让民族体育游戏走进中学体育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1

让民族体育游戏走进中学体育课堂

谭富云

威信县民族中学云南昭通657900

【摘要】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中小学的体育运动兴趣予以培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学生运动参与和技能形成方面,体育游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体育游戏;体育课;德育

不断深入的体育课程改革,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下来,以让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保障,同时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均喜欢体育课与体育运动[1]。而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游戏与这两个理念十分契合,诸多民间体育游戏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均在和中小学体育课慢慢融合,使得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愈加丰富,将活力注入了中小学体育课。

一、借助民族体育游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

在体育课堂引入民族体育游戏,能够有益补充体育教学。民族体育透析可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安排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便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之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以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顶瓮竞走”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此游戏,并将其变为“顶码接力”,且所有学生均可参与,以书包或飞碟取代瓦瓮,具体方法如下:把学生分为4组,要求每位参加者都头顶相同物体,在保证此物不掉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将规定距离的接力赛完成,谁在最短时间完成即为获胜方,如此一来,不仅可对学生的速度与平衡能力予以充分发展,也可对其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一项目不受于场地、器材和人数,既简单易学,且又有很强的安全性、趣味性。同样是跑,其对学生的参与性更为重视,且也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出来,让学生得到了快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此同时,这一游戏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让素质好的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与素质差的学生的需求相适应,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效果成功达成,让学生由以主动学习取代了被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予以了有效培养。

二、利用民族体育游戏替代枯燥的体育运动,保证教学目的顺利达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总认为学习耐久跑十分无趣,整个课堂氛围较为低迷。而要想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一边开展教学实践,一边对适合学生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摸索总结,使民族体育游戏将传统体育运动替代,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不乐于接受的运动技能掌握,在愉快的环境中锻炼,获得身心健康成长。此处以耐久跑为例进行说明:秋冬季节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耐久跑。但其在实际操作中较为艰苦枯燥,需要较高的体能与技术条件,所以学生对其兴趣均不高,而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就是怎样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耐久跑中。为此,当学生对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和运动技能了解后,在教学中引入“滚铁环”游戏。该游戏为满族民间游戏活动的一种,不受限场地、器材和人数,开展非常容易,集于运动与娱乐一体,学生非常喜欢。游戏具体方法为:把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4个小组,于同一起点起跑,当绕规定距离滚一圈后交由下一名同学,每位学生接力进行,距离可根据学生年龄进行调整。这一活动具有很强的游戏性、竞争性以及趣味性,易将学生的活动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多项体能得到发展,包括耐力、速度、灵敏等,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三、通过民族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工作

一直以来,中学德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便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而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借助体育学科渗透公民道德建设[2]。学生在体育教学游戏中,体质得到了增强,身心也获得了和谐发展,同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即遵守纪律、规范动作。而这些均与民族体育教学方式的目标、规则有很大关系。诸如“踩高跷接力”、“苗家过年”、“过龙门”等很多民族体育游戏均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里以民间的“三月三—植树造林”游戏为例进行说明:此游戏的背景是苗族人们在“三月三”里养成的良好传统,每次节日后,寨中的男女老幼均会上山“祭树神”,再去栽树。本游戏的目标便是对学生速度素质予以发展,促进其反应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遵守纪律、动作行为规范、听指挥就是游戏方法与游戏规则的要求。通过实施体育教学游戏的目标方法、规则,锻炼学生的身体,使之公民道德意识不断提高。

将民族体育游戏运用到初中体育课堂中,既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还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发扬。同时将初中体育场地缺乏硬件设施的情况改变,让初中体育课程变得有趣,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互动,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中学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德梅.谈民族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4(18):118-118.

[2]姜联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中学体育课堂开展的可行性论述[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18):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