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观察及护理对策

/ 1

体温观察及护理对策

江珍桃罗秋菊

江珍桃1罗秋菊2

(1广西忻城县大塘中心卫生院广西忻城546203;2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广西忻城546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302-02

【关键词】体温(bodytemperature)

体温是人体不断的进行着能量代谢,而能量代谢又和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的形式散发于体外。其他能量供机体利用,而利用的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发体外。由于上述代谢作用,使人体产生了体温。

正常体温为36.0℃-37.5℃。低于36.0℃为体温过低,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高于37.5℃为体温升高,血液的温度为37.8℃,脑及肝脏较其他脏器高1℃。皮肤温度比体核温度低5℃-8℃,阴囊的体温要低于体温2℃。人体主要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方式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能感受皮肤和外界温度变化,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两种。在腹腔和内脏的温度感受器也称深部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内脏温度的变化。丘脑下部及脑网状结构和脊髓等部位有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称为中枢性温度感受器。

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下丘脑血液的温度改变0.5℃时,就能激活身体的调节机理。有引起散热效应的散热中心,有引起产热效应的产热中枢。

产热过程就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热过高使蛋白质变性,细胞的活力降低,并使多数酶的功能遭到破坏。人体最高的耐受热度为40.6℃-41.1℃。高于43.0℃很少能存活。如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体温可持续上升,直至因高温而死亡。

体温低于36.0℃称体温过低。体温低于35℃称体温不升。这可能是由于产热减少,散热过多过快,神经系统抑制,化学中毒,或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成熟所致,致死温度:23-25℃。

散热过程是体内个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带至全身。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传热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物理方式将约90﹪的热量由皮肤散出。另外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系统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

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是由于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升高。(1)体温每升高1℃心率将增加15次。基础代谢增加15﹪,常出现的症状寒战,烦躁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并感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

发热可根据发热程度而分为;

(1)低热:口温不超过38℃,常给予物理降温:

(2)中等热:口温在38℃-38.9℃,常给予药物降温。

(3)高热:口温在39℃-41℃,常见于急性感染。

(4)过高热:口温超过41℃,见于中暑。

根据体温的特点,常见的热型可分为四种。

(1)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多见于急染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后,再有规律地交叉出现,如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在24小时之内温度差可大于2℃-3℃,而最高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肿瘤病人等。

对高热病人的护理对策:

(1)高热病人的体温检测:每四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每日测二次。

(2)用冰袋冰敷头部,体温超过39.5°C时进行30%-50%的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并半小时后量体温。

(3)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该给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因此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4)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引起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

(5)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也往往大量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预防感冒。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吕式瑗,主编.《护理学基础》.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