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偏瘫康复计划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脑卒中早期偏瘫康复计划护理

刘慧琴郑红连

刘慧琴郑红连(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医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326-02

【摘要】目的为减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2010年至今由门诊收治入院,经临床医生确诊为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共60例,按入院单双日机械分为两组,即功能康复计划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30例,采用两种不同康复护理经4周后观察两组患肢肌力与正常肢体肌力进行标准对照是否有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绘制成表,用构成比来阐明其肢体康复的规律性。结论康复计划护理是按预期肢体功能目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训练,故对促进肢体康复有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计划护理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传统护理,护士多半是机械式执行医嘱,以任务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注重药疗,忽视患肢功能训练,故患肢康复率偏低,既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又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作者为了改变以上护理弊端,自2010年至今对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计划护理,取得较好效果,且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至今由门诊收治入院,经临床医生确诊为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共6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4岁;病例分型:缺血性脑卒中40例,出血性脑卒中20例;文化程度:无文化4例,小学文化15例,初中以上文化41例;以上患者神志清楚,心、肺、肝、肾等均正常的轻中型脑卒中患者。

2康复计划护理组护理要点

2.1康复与家属相关知识与心理准备护士以热情态度,亲切语言将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治疗与护理原则,目的与意义进行健康指导,且知情同意接受护理。

2.2制定肢体功能评估表,且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为制定功能康复计划护理提供参考。

2.3制定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与进程

2.3.1床上运动与康复

2.3.1.1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制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使其放松,肌张力低者则给予按摩和揉捏。

2.3.1.2被动运动。

2.3.1.3主动运动。

2.3.2离床期的康复。

2.3.2.1床上训练。

2.3.2.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2.3.2.3从坐到站起训练。

2.3.3步行期的康复患者先进行步行前准备运动,再进行扶持步行和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通过步态分析,找到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训练计划,重点纠正划圈步态;上下台阶训练,开始时要“按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待安全可靠后可任其自然,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比上肢早,2-3周开始站立训练。为进一步的作业治疗、运动治疗做准备,接下来进行作业治疗训练;对偏瘫患者十分重要,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在康复中药予以监护和防护,同时患者要保持平衡的情绪,练习过程中要穿插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传统护理组护理要点

患者应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服药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用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饮食应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宜半流质饮食为主。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4两组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以患肢肌力功能标准对照为指标。

5统计方法

经统计分析,经整理资料,绘制成表-x±s来阐明两种护理效果是否有差别。

6结果

4周后患者肌力进行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康复训练4周后肌力恢复传统护理组明显低于康复计划护理组。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进行检验,P值<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7护理体会

7.1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病因,与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相关。

7.2脑卒中后可引起多种多样的功能障碍,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是由病侧椎体束及椎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对侧上下肢体瘫痪,病变部位损害的严重程度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

7.3脑卒中早期肢体康复的理论依据。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中枢神经细胞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支出牙和突触阈值改变,发挥储备或休眠状态的神经功能,调整神经元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实现功能重组。随着坏死组织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获得。

7.4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有利于缓解肢体挛缩,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恢复偏瘫肢体协调控制能力,使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得到强化与巩固。

7.5计划护理组有2例效果不佳原因分析。主要是患者文化水平低对早期肢体康复认识不足,家属不重视;患者有孤独、自卑心理,不配合护士为其制定的康复计划。

7.6整理护理资料,对今后护理工作的展望

7.6.1医护人员要建立患者对日后康复信心,同时强调早期训练的重要。

7.6.2患者参与集体康复训练,患者之间互相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回归社会感,消除孤独、自卑心理,这是取得康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7.6.3在训练中,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家属要督促患者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BonitaR.Eoidemiologyofstroke.Lancet,1992,33(9):342-344.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