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降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

黄培熙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860)

消化内科为医院重点科室,因涉及胰腺、食管、肝胆、胃等多器官病变,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迅速,且部分疾病具较强传染性,加之罹患本科疾病的多为老年人,故护理风险居较高水平。经研究示,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事件包括药液外渗、用药不当、压力性损伤形成、跌倒等,如何明确护理风险特征,针对性防范,是规避上述不良事件的关键,

1护理风险因素有哪些?

1.1药物因素

消化内科所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较为多样,用药复杂且繁琐,略有不当,即可引发不适发生,可诱导多种并发症发生。其中除涉及药物保存方面的问题,如部分药物需采取冷藏方式存放外;且还包括具体的服药时间,如严格对餐前、餐后、睡前服用的药物进行区分等问题。如奥克需在夜晚入睡前服用,吗叮啉需在进餐前服用。此外,还需对患者有无合并症进行观察,特别是消化内科,多为中老年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需避免其自行停药、减药,甚至加药等。应严格对医嘱遵循,以免使病情加重。

1.2患者自身因素

本科所收治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对疾病基础知识认知程度偏低,未有效掌握合理膳食内容,促使治疗过程中配合力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差。此外,因消化内科疾病易反复发作,使患者背负沉重精神压力。若在此过程中,家属照护不当,或未给予充分关爱,均可对患者治疗信心造成不利影响,进而降低临床配合依从,增加风险事件发生几率。

1.3护理人员因素

消化内科患者病理类型多样,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加之病床有较快的周转速度,护理人员配置呈相对不足显示,造成无法依据规定开展定时、定量巡视,将风险事件及时检出的情况。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护理技能欠缺,未将患者在病情方面的变化向主管医师及时告知,进而引发治疗时机延误,使患者痛苦程度明显加重。另外,消化内科疾病具较强传染性,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期间,常与患者呕吐物、血液等分泌物接触,上述分泌物多含有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若护理人员未做好手卫生或器械消毒,则易引发医源性感染事件。受疾病的影响,患者多形体消瘦,在行血管静脉穿刺操作时,难度呈较大显示,若护士操作技能不娴熟,则无法对静脉通路及时建立,使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延误。部分护士在进行动脉穿刺、导尿、胃管放置时操作不当,明显加重了患者痛苦,严重者,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损伤,均是诱导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

2管理对策分析

2.1加强用药管理

针对药物保存不当引发的风险事件,可通过定时发放、分类发放的原则进行管理。如需特殊保存或服用的药物,像降血糖药、激素类药、降压药等,可分类发放。而需在睡前、进餐前后服用的药物,需提前1h对药物发放,提醒遵医嘱按时服用,以免造成多服、漏服的情况。另外,针对患者病情特征,对服药卡片设计,将不同药物的服用方法、时间清晰明了的写于卡片上。若需使用对用药速度进行控制的药物,如胰岛素、多巴胺等,可通过注射泵或输液泵给药,以降低护理风险。

2.2加强健康教育

从将患者收治入科起,即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以消化内科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恢复目标为宣教重点,使患者对疾病的病发、发展、转归等知识了解,克服恐惧心理。可依据患者不同的行为习惯、文化水平、性格喜好,对最为适宜的教育方法进行制定。如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健康视频、开设讲座、组织病友开展相关讨论、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沟通等。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增强自我照护水平。

2.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

针对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对其敬业精神予以培养,通常情况下,需明确查对的重要性,操作程序的严格遵循及不可更改性,依据病情展开护理,不可凭主观判断。若有错漏事件发生时,需及时对问题纠正,汲取教训。同时,科室需制定严格的感染防控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以使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增强。针对肝昏迷者,在采集血液时,需戴手套及口罩,以防因刺伤,促使感染血液对自身构成侵袭的情况。在开展采血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从源头引发的感染进行防范。对护理人员合理分配,采取分层责任制管理方法,以提升意外事件时的处置能力。

2.4加强安全风险意识

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是减少风险事件的重要举措。消化内科所收治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行动不便,有较高坠床和跌倒风险。部分记忆力欠佳、思维不清,自我照护能力有限,易造成药液外渗的情况,故需将上述风险事件及时检出,个体化干预,以保障临床安全。

3结语

消化内科疾病类型多样,各项操作相对繁杂,除使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加外,还增大了工作难度。通过分析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防范对策,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安全的诊疗服务。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风险因素,如用药不当因素、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等,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可明显提高消化内科患者安全性,保证其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