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浅论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胜男杨小华韩海霞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浙江杭州311200)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42-01

摘要:通过篮球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研究,篮球运动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由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篮球运动也是开展得最为广泛的集体运动项目,它的开展情况对整个学校体育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己有的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很少就某一单项专门研究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篮球运动;中学生;心里健康

一、引言

目前我国在篮球运动与心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而对运动心理效应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运动与心理的关系,包括心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运动对心理的影响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运动心理学或体育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后者则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身体发展、健康、强壮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着重研究运动的各种心理效应,探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篮球的心理效应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如调节情绪、减轻焦虑、缓解抑郁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试图从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主题

(一)我国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998年,教育部在《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国各类各级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未来的面向国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又作为成长中的新一代“文化人”,中学生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目的和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既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又要重视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以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基础。

(二)早期的有关著作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少有研究关于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章。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以达到精神振奋。中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体育运动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适应力。体育锻炼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医学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故人类心理变态主要是对人际关系适应失调而来”。学校体育锻炼都是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手段。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竞技运动具有如下心理健康价值;(1)能产生安全感、自发感;(2)能提高独立性;(3)消除紧张;(4)提高价值观;(5)有助形成友谊声望。可见体育锻炼在加强中学生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己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1983年基因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般焦虑反应):80%的人认为,

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不同项目的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在有了这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关于不同项目的身体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著作也开始相继出现,如1999年由张卫平、扬小林撰写的《健美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2年由瞿芳撰写的《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中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反应了不同运动量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发现不同运动量、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不一样,中等运动量明显好于小运动量,特别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因子上,中等运动量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2001年由梁敏撰写的《浅谈高校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影响》,2002年由胡红梅撰写的《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篮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竞赛具有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使观看比赛或参加比赛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实现时使人感到欢快、自豪、敬佩等情感,使人失衡心理得到调节。这种情感往往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中,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勇往直前,产生积极的情感变化。篮球运动技术优美,战术配合丰富多彩,比赛竞争激烈,常出现强队负于实力稍逊的对手的“爆冷”情况,悬念不断,紧张刺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随着篮球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不断深化,青少年可以经常看到精彩的高水平篮球赛。经常可以与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在三人篮球赛中经常可以与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等,这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成功地促进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篮球运动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较强的生理负荷,要求运动员克服内心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情况下,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可以培养运动员灵活、机智、沉着、果断、开朗、豁达和善于自省、随机应变的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处于起伏不定的多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和队友间的友谊感交织在一起,使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异常激烈、迅速、深刻,超过了一个人正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变化程度。由此可知篮球运动的对抗不仅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这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力和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对于培养运动员坚定的目的性、勇敢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对于形成和发展运动员的兴趣、性格和改变运动员的气质、特征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总结

根据以上论述,作为学校体育中开展最为广泛的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中学生面对着成才、就业、生存和人际关系等来自多方面的社会压力。但参与篮球运动无疑可以起到较好的改善心境缓冲心理压力宣泄郁闷,促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符秋明.当代运动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董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

【3】楚继军,邵金英广州地区中学生健康行为及关心程度现状与对策研究第六届全国体育论文大会2000

【4】胡红梅.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12

【5】梁敏.浅谈高校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影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6】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