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士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 2

浅谈护士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朱珂漫方雪梅高丽珍张敏彭安转

朱珂漫方雪梅高丽珍张敏彭安转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云南昆明650032)

【关键词】心脏康复预防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052-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标除了控制症状、防止并发症和延长寿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早期预防和检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士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开展心脏康复/二级预防

美国心肺康复协会(AACVPR)修订了第四版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介绍了心脏康复的相关内容和二级预防的实施,重点在于医院、社区和家庭等多角度整体管理、监护和急诊处理[1]。美国公共健康服务中心(1995)对心脏康复的定义:心脏康复是综合的长期计划,包括医疗评价、运动处方、纠正心脏危险因素、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这些康复计划可以限制心血管疾病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减少猝死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病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有效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2护士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对冠心病患者,包括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AMI后做过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教育,矫正其危险因素。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阻止冠脉病变进一步发展,稳定易破斑块,防止其破裂及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病的复发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策略包括减轻体重、戒烟、控制血压和脂质代谢等各项服务;帮助解除精神紧张和争取社会支持;制定运动处方,帮助增强运动耐量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社会、文化、习俗、人格、心理、饮食、生活及行为等诸多因素,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预后及治疗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日常生活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慢性心血管病的防治不是简单的短期治疗就可以解决,而是要依靠长期持续的护理服务,直至患者生命的终结。许多研究表明,护士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守护者,因为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时间最长、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最了解,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危险因素控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护士在生命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科专职护士通过为入网中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持续健康教育、紧密随访和评估治疗水平等环节,在生命网中发挥重要作用。专职护士负责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大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糖尿病,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易怒等,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定期举办讲座(每周一次)等,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并通过定期随访,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生命网的实施,我科患者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有所下降,血脂、血压有所下降,服药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善的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均有所上升。

2.2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辅助治疗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从宣传卫生知识扩展到建立健康行为,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实施者主要是护士,患者有权力享受这种护理服务。随着护士角色的拓展和延伸,护士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患者健康的维护者。临床工作中,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从线性的、单一的、短暂的口头宣教,发展到全方位、多维度、持续的分期健康教育,配合宣传手册、录像和教育计划等多形式,使患者更易于接受适合自己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逐渐将人文社会知识和护理学理论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和健康教育中,引进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如新加坡医院的健康促进模式、美国的心脏康复模式等)和理念,开展更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复诊率及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了发病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对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有积极意义。

3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心理护理

据我国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流行呈快速高发态势,其死亡率已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独立的危险因素是D型人格(即慢性的心理忧伤)。荷兰学者Denollet于1996年提出了“D型人格”(又称“忧伤人格”)的概念,首次提出D型人格对冠心病有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真正对心脏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是慢性的心理忧伤,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各种应激刺激、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皮层,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增加、血脂升高、外周血管压力负荷增加、动脉弹性减退,导致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大大增加。

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而不良的情绪又是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因此,对心血管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与患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得分高者,抑郁焦虑发生率低。高度的社会支持可以延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寿命,而缺乏社会支持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自杀行为和免疫力下降均显著相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优质护理,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细心观察、耐心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医生共同协作,通过心理疏导,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缓解不良情绪和自我强化的病人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既缩短了住院时间,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4循证护理学的发展为心血管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护理工作程序和内容、护理服务水平和效果已有了质的飞跃。例如原有的护理理念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需绝对卧床一周甚至一月,随着AMI治疗的进展,尤其是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卧床时间也大大缩短。多数研究表明,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加快康复进程。随着循证护理的进一步实施,以数据为基础的护理将会使更多的患者收益。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是以慢性病为主的一类心身疾病,根治是很难达到的目标,也没有疫苗可以防治,控制情况也并不理想,尤其患者不依从心脏康复和不依从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非常普遍,因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护理工作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重视心血管护理工作,遵循循证护理宗旨,不断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注译,高润霖主审.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23.

[2]张宏,郭涛,张云梅主编.心血管疾病论坛.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29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