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东莞常平镇建设“中国楹联之乡”“广东省诗词之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东莞常平镇建设“中国楹联之乡”“广东省诗词之乡”为例

殷凤玲

关键词:文化自信;群众文化;楹联诗词;传承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是国文学发展史中最有生命力与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描述了华夏儿女优雅品格与艺术才华。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着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常平镇是广东省中心镇,享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中华餐饮名镇”、“中国最佳物流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字号荣誉称号。全镇面积103平方公里,下辖33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5万,总人口50余万,因经济实力名列京九沿线县(市)前茅,常平素有“京九第一镇”之誉。2012年常平镇获得“广东省诗词之乡”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光荣称号。这个经济发达的南方小镇,诗意浓郁,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彰显着文化的魅力。

一、古典诗词文化在常平的积淀。

常平地区村落的建置,始于宋末。建村先祖多是中原南下的移民,且有不少官宦人家,文化素养高,这对常平文化氛围的孕育十分有利。历史上,常平各地因建村始祖有不少是南下的名门望族,或本人宦游来粤,因而先祖们文化素养颇高,爱好翰墨者间有著作问世。举其要者,如宋末板石人梁文奎有《正论楷模》,清朝周天琛著有《地理务本》,周序莺著有《梅花诗屋诗抄》,周维屏著有《眠琴阁诗抄》(以上记载见陈伯陶《东莞县志》)。此外,历代还有些文人韵士,写下大量水平颇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刊行于世,或流传民间,给本地区酝酿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再者,从各地保存的祠堂对联来看,其中大部分艺术水平可称上乘,甚有文学及史料价值。数百年来,各村的文人在修编族谱和传于后代的手抄文集中,保存了较多的文学作品。这足以说明,常平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文人不乏著述。收入东莞现存唯一诗歌总集《宝安诗录》中的第一人:梁宽,是南宋时的常平板石村人。就算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作对联的风气也非常浓厚。

二、常平的经验做法

(一)成立学会带动楹联诗词创作。

1994年,常平楹联诗词学会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学会拥有51名会员,现已发展成拥有100多名会员的文化队伍,其中加入东莞楹联学会会员60名,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40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5名,这在东莞市镇区中,拥有中国、省、市楹联学会会员人数是最多的镇街。楹联诗词学会创作氛围非常浓厚,会员创作了大量质量上乘的佳作,拥有多名在楹联诗词方面卓有成就的会员,他们在参加外地区的征联中也屡创佳绩。会员们多处的建筑和乡村牌楼、宗祠、园、院、庭、台撰联,获得了行家好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隐贤山庄里的亭台楼阁的楹联,全部由常平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创作,并由本地的书法家书写,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常平镇各类的庆典活动中,从东莞铁路口岸开通庆典这样重大的庆典活动到一个普通酒家的开张,经常都能见到常平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们的原创佳作。

(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氛围。

常平镇每年举办多项具有特色的楹联文化活动,如举办楹联诗词雅集活动和楹联诗词创作比赛活动、即席应对活动等。最具影响力的是每年春节前举办的征联比赛,其影响已扩大至东莞市各镇街,成为了东莞具有影响力的楹联比赛。主要表现在,一是活动延续时间长,常平连续举办23届春节征联大赛,吸引了众多参赛者,参赛者累计达3.5万多人次,参赛联40000多对。二是各项活动宽容开放,面向整个东莞市进行,使学会成为整个东莞楹联诗词爱好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学会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每年都坚持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

(三)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在常平楹联文化最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当数近年来春节前举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我镇多年来已为群众送出春联10万对。2015年春节前,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会员创作了一批含24字价值观内容的春联,如:“真诚处事人间美,友善行为大地馨”及“诚信经商共富贵,自由贸易享文明”等春联,把送春联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深受老百姓欢迎。据统计,活动送出的对联达24820副,在群众中树立了“送春联”这个文化品牌,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四)以讲座培训诗词诵读形式做好传承。

常平镇不定期举办楹联、诗词讲座,并印发了有关楹联诗词学习资料,通过开展讲座,大大提高了楹联诗词爱好者的写作水平。2014年,常平镇邀请了省楹联学会会长邹继海以楹联诗词为主题,为楹联爱好者讲授楹联文化。他以“月移梅影寒窗瘦,风送兰香入座清”一联为切入点,解析楹联文化的特点。还通过赏析岗梓村周氏梅花书屋联,探讨了常平楹联诗词文化的发展和亮点。还在当地录制了《海说名联》电视栏目,现场点评了常平历史名联,向外界展示了常平文化的历史底蕴。还通过报刊登楹联文化专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平镇重视在学校推广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构建起了以“诗、画、乐、棋、书、技”“六艺”为主线,以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时代精神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其中经典诗词诵读已成为很多学校的特色品牌,板石小学荣获“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和“广东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五)出版楹联诗词集和建造联廊丰富传播的载体。

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学会先后出版了八期《常平楹联诗词专辑》和《五十周年国庆专辑》、《八十周年党庆专辑》,刊载了不少佳作,成为作者们唱和笔耕的园地。此后,还出版了线装本《常平楹联诗词选》,本书以今人诗词楹联为主,兼收历代常平人的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如各村宗祠围门联)也适当收入。这些选集的出版,充实了常平镇的文献史料记录档案,具有厚实的历史价值。此外,近年来还陆续出版了《耦耕集》、《莲池雅韵》、《常平古今楹联选集》、《常平历次获奖联评注》、《对联集碎》、《谈谈对联的写作》、《常平诗词汇编》等诗词楹联集。

在标志工程方面,为了营造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我镇在常平公园打造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楹联长廊,共53联,由国内书法名家和东莞书法家常平分会会员书写,联廊成为了展示常平历史文化的长廊,受到了广东省文联、中国楹联学会、广东楹联学会专家的赞赏。

三、传承发展楹联诗词文化的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则意味着围绕传统文化的新时期建树和时代传承,正由积极倡导、媒体引领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因此,在常平镇继续推广楹联诗词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将楹联诗词的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多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常态化的楹联诗词的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按今天的观点来看,“诗”属于文学的范畴,或者称之为“语言的艺术”。许多的普通大众可能觉得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望而却步,为此,更需要通过参与度高的群众文化吸引大众的参与,从而让更多的群众,爱上古典诗词,在全镇范围内掀起更大的参与热潮。通过活动,培养当地的人文精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二是在青少年中做好推广教育工作。在中小学中,利用挂图、黑板报、经典诗词诵读课、开展诗词比赛活动等,把优秀的诗词溶入到教学和生活中,用诗词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还要深入到学校开展培训活动,普及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三是做好培训工作,壮大队伍,推动楹联诗词文化的传承。针对目前通晓诗词格律、体裁的会员年纪较大的情况,常平镇更应继续加大培训的力度,让更多的年青人尽快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

结论楹联诗词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把传统楹联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为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添上浓厚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史通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3]东莞市常平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