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分析

杨红仙

杨红仙(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妇幼保健院651600)

【摘要】目的观察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布洛芬组35例,对乙酰氨基酚组35例,分别给予口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对两组行退热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药1h后布洛芬组体温明显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P<0.05),用药2h后布洛芬组退热病例明显多于对乙酰氨基酚组(P<0.05)。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无明显恶心、呕吐、皮疹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退热效果确切,且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疗效。

【关键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发热儿童

发热是儿科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持续高热可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常伴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引起惊厥。因此,及时退热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不可忽视。我科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以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1年5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感染性发热小儿共70例,年龄6个月~6岁,腋下温度39.0℃~41.5℃,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8例,支气管肺炎18例,疱疹性口腔炎4例,感染性腹泻7例,泌尿系感染2例及幼儿急疹1例。将病儿随机分成2组,即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每组各35例。布洛芬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起病时间(3.1±1.3)d,腋下体温(39.8±0.5)℃,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肺炎10例,疱疹性口腔炎1例,感染性腹泻4例及泌尿系感染2例;对乙酰氨基酚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起病时间(3.4±1.1)d,体温(39.7±0.4)℃,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肺炎8例,疱疹性口腔炎3例,感染性腹泻3例,幼儿急疹1例。2组病儿在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病构成、起病时间及发热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病儿均在测得腋下温度≥398.5℃时当即给予退热剂治疗,观察期间不使用其他退热剂或物理降温。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含布洛芬20mg/mL)5~10mg/kg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百服咛,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含对乙酰氨基酚32mg/mL)10~15mg/kg口服。两组分别于用药完毕以后0.5、1、1.5、2、4、6、8h各测腋温1次,比较两组各时间点平均体温、退热(37.2℃以下)例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虚脱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各时间的体温比较采用t检验,退热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两组用药1次后体温均下降,用药1h后布洛芬组体温水平明显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用药2h后布洛芬组退热病例数明显多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2)。

2.2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见恶心、呕吐、皮疹及出血等不良反应,但布洛芬组患儿出汗较对乙酰氨基酚组多。

3讨论

发热是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也是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热可增加机体氧耗量和心排出量,由于小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持续高热可引起全身不适、头痛、惊厥等症状。据报道,在各类小儿惊厥中,高热惊厥占约30%,高热惊厥患儿智力低下和癫痫的发病率分别是正常儿童的5倍和7倍[1]。因此,对体温超过38.5℃的小儿应及时选用安全有效的解热措施。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属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是目前儿科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在儿科应用的药物。它们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断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退热、抗炎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约2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但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其他非类固醇解热药一样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在新生儿有使变性血红蛋白水平增加的趋势,大剂量应用对肝肾均有毒性,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溶血性贫血,如个体不耐受或过量使用甚至会危及生命[2]。布洛芬具有脱敏、抗炎及类似阿司匹林的解热功能,小儿对布洛芬的耐受性良好[3]。布洛芬的吸收迅速完全,口服生物利用度为80%,峰值浓度出现在服药后1~2h,99%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为1~2h[4,5]。研究认为,布洛芬没有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及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均于服药0.5h左右开始退热,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乙酰氨基酚比较,应用布洛芬1h及以后各时间点体温水平较对乙酰氨基酚组有明显降低,2小时后更多的患儿退热,且体温水平比乙酰氨基酚更低,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国内关淑霞等研究结论相似[7]。本组结果显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均为儿科理想安全的口服退热药。但以口服布洛芬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其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维持时间更长,且应用常规剂量时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龚定红.发热性惊厥与血清钠浓度关系的探讨—附59例报告[J].新医学,2003,31(10):626-627.

[2]BriminghamPK,TobinMJ,HenthornTK,etal.Twenty-four-hourpharmacokineticsofrectalacetaminopheninchildren:anolddrugwithnewrecommendations[J].Anesthesiology,1997,87(2):244-252.

[3]FeinsteinAR,HorwitzR.Problemsinthe“Evidence”of“EvidencebasedMedicine”[J].AmMed,2007,103(12):529-531.

[4]HoustonAM,TeachSJ.COX-2Inhibitors:areview[J].PediatrEmergCare,2004,20(15):396-399.

[5]MennickF.Ibuprofenoracetaminopheninchildren?Asthedebatecontinues,theevidencemayfavoribuprofen[J].AmJNurs,2004,104(9):20-25.

[6]RsenbergW,DonnaldA.Evidencebasedmedicine:anapproachtoclinicalproblem_solving[J].BrMedJ,2005,310(31):1122-1127.

[7]关淑霞,李姝颖.不同药物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2010,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