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分型特征及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分型特征及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研究

陈月宁裴超成员晋峰黎敏

陈月宁裴超成员晋峰黎敏(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5285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7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并检查患者颈动脉的超声改变情况;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①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浊、血瘀、气虚和肾虚;②不同中医证型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痰浊型、血瘀型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痰浊型=0.79,r血瘀型=0.76)。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为本虚(气虚、肾虚)标实(痰浊、血瘀);痰浊证及血瘀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与颈动脉超声改变密切相关。

【关键词】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超声检查斑块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R7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063-03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早期多无明显的病理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软化、坏死,严重时可引发脑萎缩、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和脑梗塞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如何早期发现、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性高、价格低廉的血管检查方法,能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形态等[2]。目前有关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报道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本研究采用超声检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颈动脉超声形态学改变,以探讨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诊断标准:脑动脉粥样硬化西医诊断标准[3-4]:①有眩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而初发于45岁以上者;②血清胆固醇增高;③有高血压史,特别是Ⅱ级以上的高血压;④有眼底动脉硬化的表现、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和心电图改变;⑤颈动脉超声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中医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1.1.2排除标准:①颅脑外伤引起的脑部病变;②血管性的痴呆综征;③精神病;④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及细菌感染、梅毒引起的动脉瘤等周围血管病;⑤癌症。

1.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MR、CT等检查提示颈动脉硬化的有或无症状的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4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门诊及或住院诊断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45~76岁,其中45~60岁43例(55.1%),61~70岁26例(33.3%),70岁以上9例(11.5%);病程0.5~9.5年,平均5.2±2.3年;有吸烟史者30例(38.5%);有饮酒史者25例(32.1%);其中合并高脂血症52例(66.7%),合并高血压病45例(57.7%),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18例(23.1%),合并脑血管病11例(14.1%)。

1.3研究方法

1.3.1中医证型分型:详细采集患者的四诊资料,填写观察表,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辨证,确定主要中医证型。

1.3.2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7.5MHz。检查方法:于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cm处后壁及分叉水平上方、球部以远1cm处测量IMT,左右颈动脉各测量3次,取3次的平均值,IMT≥1.3mm为斑块形成;同时根据斑块回声特征、病理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块、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和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性混合性斑块[6]。

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氏[7]方法计分,将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各个独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mm)相加,从而得到该颈动脉斑块积分,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该患者斑块总积分。

1.4统计学方法: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两组群体之间的连续变量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多组资料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检验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按照中医证型主要分成4个证型,其中痰浊型29例(37.2%)、血瘀型31例(39.7%)、气虚型10例(12.8%)和肾虚8例(10.3%)。

2.2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rouse积分比较:经方差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4,P>0.05);不同中医证型Crouse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P<0.05);经两两比较,痰浊型、血瘀型Crouse均积分高于气虚型、肾虚型(P<0.05)见表1。

表1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rouse积分比较(x-±s)

2.3不同证型斑块性质比较:经卡方检验,不同中医证型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证型斑块性质比较

2.4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rouse积分相关分析:四个证型与内膜-中层厚度无显著相关;痰浊型、血瘀型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痰浊型=0.79,r血瘀型=0.76);气虚型、肾虚型Crouse积分无显著相关。见表3。

表3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rouse积分相关分析(r)

3讨论

3.1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病机

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动脉管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脂类物质沉积,血小板、纤维素等物质会大量积聚在损伤内膜上,造成脑动脉管壁的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内膜异常粗糙,管壁的弹性大幅降低,管腔也会变得狭窄,严重时可影响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与供氧状况,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8]。本研究发现有66.7%患者合并高脂血症,57.7%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约30%余患者有吸烟史、饮酒史者。可见,高脂血症、高凝状况和合并症(高血压、脑血管病)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9]。

3.2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特征分析

中医文献古籍虽无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名,但类似本病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健忘”、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与外邪、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机体气、血、津液紊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痰证、瘀证等病症,属于本虚标实证。本研究中医证型以痰浊型(37.2%)、血瘀型(39.7%)常见、气虚型(12.8%)和肾虚(10.3%)次之。本研究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相似,痰浊、血瘀证属于继发性致病因素,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异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治则为化痰祛浊、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10-11]。

3.3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超声的诊断价值

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均属于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与危险因素,故可通过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而了解到相应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超声检查不仅可诊断机体外周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还可检测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由于颈动脉位置固定,且表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图像清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12]。邢亚楠等研究表明[1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加趋势,早期检查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肖静珍等研究发现[1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见,颈动脉超声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4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

从中医的角度探究颈动脉超声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病变程度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生增厚,而痰浊证及血瘀证患者的病变程度要远远高于气虚证、肾虚型,表明痰浊证及血瘀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董国菊等[15]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

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为本虚(气虚、肾虚)标实(痰浊、血瘀);痰浊证及血瘀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其与颈动脉超声改变密切相关,故可将颈动脉超声作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检测手段,可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姚依群,刘芳龄,韩丁,等.血管内超声对离体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状态的观察[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11(3):170-172.

[2]于德林,张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评价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5):434-438.

[3]赵磊.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3,33(2):47-48.

[4]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365.

吴相春,吴以岭,贾振华,等.脑动脉硬化症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08-1509.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6]贾琳,孙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5):153-155.

[7]王媛媛,王爱红.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56-557.

[8]赵瑾,许志强,张猛,等.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2008,13(2):100-105.

[9]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22-224.

[10]贾连群,杨关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浊血瘀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95-96.

[11]黄松雄,吴松鹰,赵红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2010,41(5):62-64.

[12]连娟,田瑞霞,祝文虎,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定量分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J].安徽医学,2011,32(10):1659-1662.

[13]邢亚楠,李晓辉,杨冠华,等.77例中老年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检测分析[J].影像与介入,2010,17(29):73-74.

[14]肖静珍,肖萤.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3):381-384.

[15]董国菊,史大卓,刘剑刚,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和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12,5(12):885-888.

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20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