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程探讨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0
/ 2

结合工程探讨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谢逸敏

浙江中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作为建筑物内不同结构形式受力的连结与传承的关键节点,控制和把握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质量控制

前言

近年来,现代高层建筑正向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发展。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键节点,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连结作用,因此做好施工方案的选择和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面积为78000平方米,地下室一层,建筑高度100.88米。工程第二层为结构转换层,层高为6.6米,转换层大梁最大截面尺寸b×h为1000mm×2000mm,转换层楼板厚度为220mm。设计为带梁厚板式转换层,其中梁高l900mm,板厚1600mm,顶标高为9.8m,梁底标高为7.8m,板底标高为7.8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钢筋最大直径为ф32,梁的箍筋直径采用了ф18。

2施工方案的选择

板式转换层一般采用一次支模浇筑混凝土成型的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快,砼整体性好,但需置备大量的模板支撑材料,材料的租赁费或一次购置费太多,而且在施工时要求支承架立柱每层上下严格对齐,误差不得超过25mm,施工难度太大。而将厚板分两次浇筑迭合成型,第一次先浇筑梁900mm高、板600mm高,利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梁板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厚度为l000mm)自重及施工荷载。梁、板下模板顶撑仅考虑支承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顶撑负荷减小为原来的l/3,可以全部由首层楼板承受,从而大量减少模板支撑材料。同时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可以大大减小构件尺寸,有利于混凝土散热,减小了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较好地解决了转换层施工的材料投入及温度裂缝控制两个难点问题。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并征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同意,决定采用后一个方案。由设计院根据分层施工要求对二层楼板及转换层进行设计修改。

3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根据施工情况,我们在施工中面临几个难点,一是转换层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支模难度大。二是转换板厚度大,砼强度等级较高,且砼施工期间正处于炎热夏天,水化热控制及收缩,温度裂缝控制难度大。三是采用较大直径HRB400级钢筋且板筋层数较多,板筋与梁筋交错布置,钢筋连接及钢筋绑扎难度大。针对这三方面的困难,我们对模板支设、砼浇筑及钢筋绑扎等施工环节严格控制,确保了质量和速度。

4模板支设及质量控制

4.1模板支架方案

转换层梁高1.9m,板厚1.6m。分两次浇筑,在楼面下1.0m处留水平缝。第一次浇筑层荷载由四层楼面承受,第二次浇筑层荷载由第一次浇筑层混凝土承受。

因采用分层施工,模板体系仅考虑承担第一次浇筑砼自重及施工荷载。四周外侧模采用组合钢模板,底模和内侧模采用木模。模板的次楞采用50mm×100mm木方立放,间距0.35m,主楞采用2ф48×3.5钢管,间距0.7m。所有立杆上下均分别加可调顶托和底座。主楞必须在顶托上,不得放于支架横杆上。模板支架采用ф8×3.5的钢管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大于0.7m×0.7m,横杆步距不大于1.8m,共三道。

4.2模板支设质量保证措施

为确保支模质量,在施工中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4.2.1.模板支撑前弹好轴线及柱、墙边线、洞口位置,在钢筋或钢管上定好标高,柱、墙底部焊好钢筋限位,并经技术复核无误,做好记录,按翻样图进行施工。

4.2.2墙、柱、梁模板支撑前刷好脱模剂,板模可在铺设完成后刷脱模剂。

4.2.3平台板模板楞木选用50×100mm的方木,间距控制在400毫米左右,方木两侧平面刨光轧平,使其端面一致,确保平台平整度。方木设置时,接头应相互错开。

4.2.4墙板模板拼缝处垂直回檀按居中布置,以防止该部位炸模及漏浆;梁模横向围檀设置视梁高度而定,但必须保证其梁断面尺寸并与排架支撑连接牢固。

4.2.5每个楼层支模先撑柱、墙、梁模板,后撑平板。拼缝及接缝必须严密,平台模板铺设不到模板模数时,采用夹板镶嵌严密,防止漏浆。

4.2.6处理好柱、墙与梁,墙、梁与板部位及节点的搭接接头,一定要严密、平齐,以保证其混凝土表面平整,线角清晰。

4.2.7预留洞模必须设好对角撑和必要数量的水平撑,避免预留洞的位移及变形。

4.2.8墙、柱模的垂直度用线锤或经纬仪来控制,外墙大角垂直度利用设置的预留孔用铅垂仪来控制。

4.2.9.模板的设置做到严格控制方木、横杆、立杆的间距,按规范要求设置剪刀撑,立杆下必须设置垫板。

4.2.10.对负一层模板进行加固,按规范要求设置横杆、立杆、剪刀撑、扫地杆等,以利荷载的传递,尤其是转换梁部分。

5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及其质量控制

5.1混凝土中心实际温升计算方法比较

本工程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混凝土中心部位的温升。方法一是根据实测数据推导水化热总量,方法二的水化热总量则直接根据水泥类型和强度等级查表而得,但考虑了更多的与浇筑温度、块体厚度和龄期有关的经验系数。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混凝土浇筑后第3天的混凝土,结果非常接近(均为39℃左右)。若混凝土浇筑温度为25℃,则预测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64℃,实际工程中各测点最高温度为60.5℃~65℃。

5.2测温措施

混凝土初凝后即开始测温,即在混凝土中预埋直径48mm钢管,每个测点分上、中、下三根钢管埋设,三根钢管呈三角形布置,相互间距100mm,管口用木塞塞住。将温度指示仪的测温探头用铁丝网罩住,放入钢管中分别测量上、中、下三点的温度。由于表面温度的数值不易准确测量,可以取上下点与中心点的差值来近似地反映表面与中心点的温差值。

5.3温差控制的尺度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将表面温度与中心点温度的差值控制在25℃以下,甚至温差短时间达到30℃也未出现裂缝,因此有关规范规定的25℃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控制差值。

5.4内部降温和外部保温养护措施

与筏板基础不同,转换层不仅在表面,而且在侧面和底面也应采取保温措施,木模板本身可以作为保温材料,钢模板必须进行保温,我们的做法是,在梁板侧面和底面的钢模板面加铺两层塑料薄膜,再铺一层18mm厚覆塑面夹板。梁板表面采取先铺两层湿麻袋,再铺两层塑料薄膜、一层湿麻袋的保温方法。养护过程中通过保温的麻袋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5.5关于是否设置水平施工缝的问题

转换层厚板平面面积较大,混凝土分层浇筑时不易清理水平施工缝,最好一次浇筑。本工程对超过1500平方米的1.8m厚的转换板和最大尺寸为2.0m×2.2m的转换大梁混凝土实施了一次浇筑,效果较好。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合理的转换层施工方案既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同样也能节约施工成本。该转换层施工完毕后,混凝土表面无裂缝,无蜂窝、麻面及胀模现象,平整光洁,各试块、试件试验合格。施工结果说明对转换层施工过程进行了较好的控制,保证了施工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金刚,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34期.

[2]佚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注意事项[J].建筑技术杂志社.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