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介入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脑梗塞介入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

谭立

谭立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塞介入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224-01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且易导致偏瘫、失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介入治疗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发展,其可迅速恢复患者受损神经细胞,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就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且所有患者均为为首次发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均在72h以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9.24.3)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3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8.75.6)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治疗性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主要包括:

1.2.1护理路径的制定首先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采用循证方法,对脑梗塞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和患者特点进行总结,以制定可实际操作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1.2.2护理路径的具体实施内容

1.2.2.1术前护理①术前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往往急性起病,且常在患者睡眠或休息时发病,因此患者多无心理准备,同时发病后易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患者和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现实,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诊断性的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并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及必要性和安全性,以消除患者鼓励,从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更好的接受治疗。②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查,以协助医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为符合手术条件患者常规备皮并进行碘过敏试验;术前30min遵医嘱肌注100mg鲁米那钠[1]。

1.2.2.2术后护理①术后将患者推回病房,取仰卧位,观察股动脉处有无渗血以及皮下气肿等情况发生,尤其是术后2h内应密切加强观察;术后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瞳孔等,出现异常报告处理;②术后患肢抬高30°左右,观察足背动脉波动情况,若出现手指、手掌出血肿胀、麻木或青紫等现象,说明股动脉包扎处压力过大,应适当减少压力,防止并发症发生[2];③术后协助患者保持穿刺点的清洁、干燥,并每日对穿刺点进行换药,防止穿刺点污染;④术后2h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以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可采取伸展关节、内旋、外展等活动恢复肌力[3]。⑤加强对患者呼吸道护理,及时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⑥加强对患者泌尿系统护理,每天更换引流袋,并应用碘伏棉签擦洗患者会阴部,以防泌尿系统感染;⑦嘱患者加强营养,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营养、高热量以及易消化食物的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量,并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血容量不足,并利于造影剂排出,每天饮水量应保证在2500~3000ml以上[3]。

1.2.2.3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坚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心态和乐观积极向上情绪,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回院复查,一旦出现异常也应及时到院就诊。

1.2.3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部分,并以满意和基本满意计算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指标比较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观察指标比较(x±s)

组别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

观察组13.14±3.214797.45±632.38

对照组17.92±3.487204.68±654.29

P<0.05<0.05

2.2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仅1例(3.33%)患者患侧出现轻微肿胀,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对照组4例(16.7%)患者出现患肢肿胀、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尿潴留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

2.3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80.0%,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N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观察组30273196.7(29/30)

对照组301311680.0(24/30)

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内成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此护理模式,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均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达到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目的,并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5]。在本组资料中,我们将CNP模式应用到行介入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CNP模式,以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充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防治、穿刺点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等,结果显示,给予CNP的观察组其在护理后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脑梗塞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对和谐护患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慧敏.大面积脑梗塞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6):728.

[2]谭立春,冯慧杰,谢丽丽.介入治疗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武警医学,2012,13(2):62.

[3]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2(25):121-122.

[4]李欣宜.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2,8(25):86-87.

[5]蔡建蓉,容峰.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13(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