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钢琴教学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钢琴教学法分析

王昭君

王昭君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410006)

摘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存在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无词歌》第一集进行分析来讨论作品的钢琴演奏教学法,从而解决许多同学在演奏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疑惑。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技巧

一、概述

(一)、门德尔松生平

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及其音乐社会活动都对当时德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7岁创作著名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他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学、绘画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十分明显的《意大利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等;他对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指挥演出使人们对巴赫有了重新认识和进一步挖掘。他一生所创作的8卷共48首《无词歌》都类似于他的"音乐日记",简单又不乏丰富的内容,其中对艺术的崇高信念和追求,对现实中的轻浮庸俗的不满,都表现的十分明显,作为德国音乐文化的“先知者”,门德尔松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奋斗并奉献一生。

(二)、《无词歌》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出生于欧洲文学艺术开始新潮流、新风格的“浪漫主义”时期,此时钢琴艺术快速发展,在舒伯特作品中,器乐与声乐开始交织形成新的体裁形式,而门德尔松通过《无词歌》展示他在浪漫派钢琴花园中如何将器乐与声乐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钢琴抒情小品。他对生活、对现实世界的无限热爱以及与歌德的交好都使他的艺术追求发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无词歌》第一集创作本体研究

(一)、音乐结构

《无词歌》的曲式规模多再现单三部曲式,倾向于较小型并接近声乐曲的结构特点,主要有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和以上任意两种原则相结合的曲式,他运用钢琴的独特性能,巧妙地将歌唱性的旋律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空间里,创造性地将声乐曲发展成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小品。

op.19no.5《猎歌》,此曲为活泼的快板,号角声分别由左右手来承担,左手八度要有力,而右手的分解和弦则承担柔弱的部分。尾声采用A部分材料,可以看作是再现复三部曲式,但又可以看作是回旋曲式,这就是门德尔松创作的独特。

(二)、作品的音乐内容

1、体裁与形式的特性

无词歌是按照歌曲体裁与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乐曲,常有一个占主要地位的歌唱性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其音乐结构严谨细密,曲调恬美抒情、旋律优雅敏感,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了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每首乐曲都有鲜明生动的主题形象。

2、音乐本体分析

在钢琴演奏中,进行谱面分析是接下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读谱分析乐曲的结构、框架、旋律、和声、节奏特征和调性布局。小到分句连线、节拍重音、强弱变化,大到作品结构、整体把握,都要细心揣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演释出来的作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才会使演奏与音乐表现得到相应的提高。《无词歌》的学习过程需要借鉴这种学习方法,因此具有实用价值和典型意义。

和声设计体现了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浪漫主义器乐声乐化的倾向。主要的大小调体系,多在近关系调的范围之内,并不复杂的和弦运用,乐曲结束多以正格终止为主等这些特点,充分反映了《无词歌》是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

(三)、伴奏织体

对于无词歌这一体裁形式,典型的高声部歌唱旋律,相应的钢琴伴奏,但它的伴奏是多样多样的,给无词歌这一钢琴体裁以丰富多彩的美妙音响。单独的伴奏织体由左手伴奏加之右手旋律,还有左右手交替完成演奏,右手除旋律部分同时担任一部分的伴奏,音响效果也相对饱满。但还有一些将伴奏和旋律融为一体,技术上需要很好的手指控制力,才能弹奏出层次分明的音色。

三、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演奏方法分析

(一)、演奏技巧

速度:演奏门德尔松作品不宜过分加减速度,更改节奏,这会破坏其古典的端庄、均衡的格调,必须有节制。

织体:《无词歌》的伴奏织体是器乐形式的。1.单声旋律带有伴奏织体特性:如同声乐中的独唱,左手大多以流动的音型为伴奏织体,上声部则以具有鲜明的如歌似的旋律进行咏唱;2.多重旋律带有伴奏织体特性:类似声乐中的重唱,各声部宽紧对比强烈,旋律层次性突出,呈现出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音乐特性;3.四声部柱式和弦织体特性:如同声乐中的合唱,端庄、整齐;4.片段旋律短促节奏型织体特性:旋律短小,音乐充满动力,情绪激昂。

(二)、层次性

无词歌是属于歌唱性的钢琴作品,有一定层次性,必须要歌唱每条旋律,除钢琴伴奏声部和歌唱声部,还有重要的复调声部,歌唱旋律从而让演奏流动起来,慢慢达到完美的层次感。演奏时必须要注意到每个音符的时值并努力弹满,如果有一个声部做不好,就会让听众感觉暂停,只有将每个声部都弹清楚,在突出主题旋律的前提下,结合上面所说的层次感,才可以将音乐流动起来,使音乐更加丰富,更加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教学意义

《无词歌》的各个不同难度都有各种调式、情感、风格各异的曲目,它有效地激发演奏者的想象力以及音乐表演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声部层次、歌唱性旋律以及乐句的连贯奏法上最具意义。门德尔松将声乐体裁完美地“移植”到器乐独奏上,调动了多种钢琴演奏技巧,把声乐高度浓缩到钢琴独奏形式中。演奏时两只手需要扮演多重声部角色。《无词歌》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和赋予特色的衬托音型总是如影随形,因此,如何处理好旋律与伴奏的关系,正是演奏和教学的关键。

作品op.19no.1代表了《无词歌》最典型的织体特性,其教学目的和意义在于帮助学生通过运用合理的指法与特殊触键来演奏出歌唱性的声音和旋律,建立较好的声部层次感,锻炼手指的独立性与协调能力,从而通过乐句分析完善乐句表达。

结语

在浩瀚的钢琴音乐史中,门德尔松《无词歌》或许不如贝多芬般古典深刻,不如肖邦般浪漫诗意,更不如李斯特般热烈炫技,但它是作曲家门德尔松最具个性的钢琴小品,是门德尔松抒情曲中的呕心之作,在其钢琴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宏旭.六首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钱至美.《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教学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9

[3]龙胜.门德尔松《无词歌》的研究及在教学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