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及自我接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及自我接纳的影响

周洁

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32病区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及自我接纳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1年内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和自我接纳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情绪不稳定情况得到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抑郁和焦虑情绪改善程度上,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同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在临床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抑郁症;情绪;自我接纳

抑郁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逐渐年轻化。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作为精神科疾病,心理护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1年内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组。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41岁,平均(29.46±6.8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年。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43岁,平均(30.16±5.97)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为观察患者抑郁症表现,对其进行必要的药物和日常护理,制定自我评价表,制定患者自我接纳程度表,并通过调查记录完成。治疗周期为8周。

1.2.1评定工具:①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本次以该表的20个条目为评价标准,分为1~4级评分,分数越高则焦虑症越低;②自我接纳问卷:评价患的自我接纳能力,评分级别4个级别,接纳程度高以分数高为特征。

1.2.2心理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的护理过程。心理护理组每周2次团体护理,每次40~60min。具体的做法为:①团体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特征与其共同完成一些心理游戏。讲解心理故事等,打开患者的心理。改变外在行为和内在认知,从深层次挖掘患者抑郁原因,鼓励其与人沟通;②个体心理咨询: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的症状,包括睡眠情况。认知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询问,为其提供减压方式,使其正确对待疾病。③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讲座的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介绍我院的治疗水平,使患者和患者家属安心。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抑郁(55.09±4.26)分,焦虑(53.16±4.98)分;观察组患者抑郁(56.71±4.78)分,焦虑(54.01±4.67)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抑郁(50.16±4.32)分,焦虑(50.15±4.25)分;观察组患者抑郁(40.21±2.68)分,焦虑(45.21±2.57)分,两组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自我接纳值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自接纳值(15.76±1.68)分,观察组患者(15.75±1.66)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自接纳值(37.74±2.78)分,观察组患者(40.25±2.97)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常见精神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抑郁症发病率提高且年轻化。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心理、家庭和生活环境有关,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要采用心理干预方法,了解病因,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更早康复。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自我认识和接纳水平的记录,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提示心理护理对于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的缓解是重要的,常规护理是以药物和日常护理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负担。当然,抑郁症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具有反复发作,难治愈等特点,需要医院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努力,以提高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2]。本次采用自我评价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治疗前显示两组患者自我接纳程度低,焦虑、抑郁均明显。经过护理后,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说明心里护理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且本次研究结果与其它研究结果之间保持一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在临床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3]。

参考文献:

[1]廖之明,胡珍,田华,等.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1(5):143-144.

[2]何新亚.恢复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5,(16):134-136.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