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李玉梅

李玉梅(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5450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方法将100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退热治疗,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3.4%,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优于安痛定治疗。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小儿感冒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234-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1]。临床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变化快的特点,临床上治疗方法各异。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门急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并与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退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门急诊就诊的小儿感冒发热患儿1000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0例,280例,女220例;年龄0.2岁~5.0岁(3.2岁±0.8岁);病程平均3.5d;体温38.5℃~40.5℃350例,≥40℃为150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109/L300例,≥10×109/L200例;对照组500例,男260例,女240例;年龄为0.3岁~5.0岁(3.5岁±0.7岁);病程平均3d;体温38.4℃~40.7℃370例,≥40℃为130例;血常规:WBC<10×109/L320例,≥10×109/L18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退热治疗,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疗效。两组均酌情补液2d~3d等对症处理。

1.2.1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贴敷膏药物组成:炮附子碾粉适量加姜汁调成糊状敷于双涌泉穴、双曲池穴,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对照组遵医嘱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布洛芬混悬液(天大药业(珠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51),1岁~3岁,每次口服4mL;4岁~6岁,每次口服5mL;7岁~9岁,每次口服8mL;10岁~12岁,每次口服10mL。次数: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h~6h重复用药1次,24h不超过4次。3d为1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1个疗程后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用药24h~48h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有效:用药48h~72h体温恢复正常;无效:体温未降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

1.2.3资料收集安排一名分诊护士在分诊台统计患儿资料,根据初诊就诊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门诊处方要求开医嘱用药3天。对照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由护士现场询问患儿用药情况,症状有无改善等,并做好记录。实验组患儿每天到医院进行穴位贴敷时,由当班护士询问治疗情况,症状改善等,做好相关记录。督促家长及时带患儿复诊。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2%,优于对照组83.4%,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44.71,p<0.01

3讨论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捣烂或研磨,用易于黏附的物质调匀后,贴敷于体表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我科用炮附子碾粉适量加姜汁调成膏药状敷于双涌泉穴、双曲池穴。炮附子配生姜具有“温中解表、温中散寒而能出汗”的作用;本法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3.4%,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优于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小儿感冒发热在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护理。向患儿家长介绍穴位贴敷目的、疗效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保持治疗室的环境温度20~24℃,贴敷药物时注意保暖,动作轻柔,出汗较多时用胶布固定贴敷药膏,以防药物脱落。交代家长揭去药物时用一手按压局部表皮,一手慢慢揭去敷贴黏胶。保持鼻咽部通畅,注意观察鼻塞、咳嗽、咽痛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总之,中药穴位贴敷外治具有成本低,药物浓度高,便于操作,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等优点,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等.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92-30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