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探究

宋益芳

(江苏省姜堰市梁徐中学,江苏姜堰225526)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又如何恰当地设计“任务”?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如何应用“任务”将目标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在轻松的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93-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设计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在考虑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要兼顾“任务”的实用性和教学情境。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实现教学目标中“任务”设计是关键

(一)“任务”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教师首先充分体会教材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通过小“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总的学习目标。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对每个任务确定相应的目标,使目标能充分体现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将知识点融入到任务的每一环节。

(二)“任务”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学生由于生理、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会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保证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有的吃,差困难生能够吃,既不能让困难生丧失信心,也要使中等生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优等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务”设计时,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个小的不同的“任务”中。既考虑“任务”知识点的含量,又注重各任务间联系。既重视基础和知识的覆盖面,同时也要考虑知识的拓展,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任务”设计要体现独立与协作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任务”设计时,要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时,既要有独立,也要体验协作,从小他们培养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采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他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成果。教师则应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好的学习方法和更快捷的操作步骤进行总结、表彰,使学生在不同合作机会中,通过交流,使学生知识面变得更为宽阔,协作学习能力更强。

二、实施“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任务”目标

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相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不少学生对电脑较感兴趣,但他们当中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而是玩电脑游戏。如果我们仅强调计算机教学目标,使计算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会使他们的兴趣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厌学”。

在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情感方面的内容,注重“情境”设计,尽可能用真实的“任务”,发挥多媒体功能,通过利用生动、直观、形象的声音、色彩、图像、动画、文字和语言、符号等信息载体,去唤起学生认知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激发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确保“任务”的可操作性,保持良好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突出的课程。如果我们还是用千百年来以单一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也低,有时甚至是越讲越糊涂。在实践“任务”过程中,要能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做,都能做好,都体验信息技术的乐趣,运用“任务”的趣味、生动、生活等特征引起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体验到成功,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要真正让学生将“任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让学生亲历亲践,在上机操作时,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任务”相结合,以所掌握的为基础,充分利用手、眼、脑等感官,注意每一操作步骤的变化,发现自己操作中的疑点,先通过自己或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找出解决疑团的最佳答案,教师则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对新点子,奇做法加以赞扬和鼓励,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导,适时作点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用好“任务”远比只看老师示范效果好。

三、完成“任务”是体验成功培养能力的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不只是为完成几个“任务”、完成几个简单的课件制作,它将无数相关联的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逐渐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才不会将目的局限于课本知识上,只有通过若干知识串成一线,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无限的创新精神。

完成任务的目标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为其他课程的学习铺路架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类似“任务”时,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从而真正提高能力。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才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之有趣,方法用之应手,努力造就出新一代的接班人。⑤①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4]赵志刚《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电教.2005.5

[5]陈萍《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