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和课堂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3

人文教育和课堂生活

宋玉成方锐

宋玉成方锐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关节外科83000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70-02

近年来,对于在我国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和广大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同事们一样,从“震惊、愤怒”到“悲伤、失望”。经历了多少回思想上的痛苦挣扎之后,如果说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情形,那就是“麻木和绝望”了。尤其是看了“医之殇”那首诗之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我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医学事业这个人生道路选择错了?——当然不是的,因为我清楚我热爱这个职业,我不是律师也不是社会学家,不想在这里探讨“公平、正义”。记得从读研究生起就开始给医科大学的学生代示教课,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也算完成了由学生向老师的转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老师,在查阅一些高校教育方面的文献,结合当下的医疗社会环境,我深刻的体会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把去大学代课转化成课堂生活的能力患者说情趣。

一、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

1.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医疗环境的需要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此需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1]。新医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总体思想,彰显了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认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了解一个病人比了解一个人得什么病更重要。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传统医学都具有鲜明的人文特性。因此,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精湛的医术,还需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如何培养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医务工作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成为摆在医学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医学高校的教育目标必须更加强调敬业、人文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积极推进医学的人文回归。

2.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医学生是我国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医学生成才的必要途径[2、3]。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样重要,两者应该相互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医学生培养成为尊重生命、有高尚职业操守的人类健康守护者。

3.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未来医学科学事业的要求

医学领域的高峰只有兼具超群的医疗技术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医学人才方能攀登,医疗技能与医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也是未来医学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

那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医学高校应该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发展观、教育观。改变以往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积极提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其次,积极搭建人文专业教师学习医学知识的平台,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增加学术交流机会,鼓励人文专业教师积极寻求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4]。

2.完善现有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在医学高校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专业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少之又少。但在医学专业课程中也蕴藏着许多人文科学内涵,只要深度挖掘,这些隐藏的人文情怀足以给医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拿医学史来说,医学知识的人文起源,各学科思想的演化历史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医学典籍有着人文教育的现代辐射功能。同时,医学高校应该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为目标,想方设法增加一定学时数的医学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适应新医改需求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按照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突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设教学实践环节,从内容上丰富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内容,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4、5]。

3.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体制的束缚,通常对医学生素质的考核主要采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而对人文精神考核几乎没有涉及。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无法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了医学高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6]。加强医学高校的人文教育,势必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7-9]。

二、课堂生活的含义

把教学与求学自然的融为一体,就成了课堂生活。它是属于人类生活实践总体中的一种生活。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大量在一节节课中度过,他们在其中创造和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经受失败的挫折,慢慢积淀着难忘的同学缘和师生情,且滋长着对日常生活之外广袤的天地和世道人事的向往,增强着坚持的意志和成长的力量……这是课堂生活给予“在其中者”心灵的终身馈赠[10]。之所以强调课堂生活的特殊性是为了说明:不只是学科有育人价值,而且课堂教学本身内含着育人价值,教师需要提升与学生一起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课堂生活的自觉。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前研究学生,更要学会在课堂上读懂学生,乃至在一切与学生共处的过程中,在学生的作业和行为表现中读懂学生。这是广义上的,却是十分重要的对教师学会倾听、而不是只会言说的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不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要学会相互倾听,“不仅相互倾听,而且要彼此听见。这才是所谓的‘理解’”[11、12]。只有不仅是互动而且有“理解”的课堂,才会有可能影响参与者的初始观念、拓展视野、促成变化,才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

比如医学生物学科从直观上来看,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学质量的提高[13]。生物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生物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视野也会得到拓展。这样既使学生间接地了解了教学的内容,又使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并且学生的知识面也有所扩大。利用视频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很多,对于一些讲解时较为复杂的章节,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像“神经系统”章节,所牵涉的知识点非常多,也比较复杂,可以通过视频的放映进行梳理知识点,这样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生物学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生物学科的运用[14、15]。比如,解剖和生理学主要是对人的讲解,而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学习的知识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比如,在讲解“消化和吸收”时,所演示的实验“对于不同水果与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既可以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进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们事先比较他们所认为含维生素C多的饮料,从而在实验时,能够正确认识到健康饮品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就是,在讲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时,在学生认识到尿是怎样形成后,再进行糖尿等形成原因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帮助自己、家人解决病因,使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摈弃传统的观念、思想与方法,充分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有效途径进行有效地教学,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在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承担的任务虽各有区别,但角色规定并非单一和固定,在课堂上会随着教学的推进和生成状态而变。从教学活动的长期连续性看,又与学生的年龄大小、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师生关系建立的长短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关。故而我们不主张用统一的模式规定学与教的先后顺序,也不认为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让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才是改革,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桌椅摆成六人组状而非秧田式,就是体现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的课。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定的理念影响或指导下,会有原则性的要求及具体形态的描述,但不能以有利于教师学习运用为由,简单地、或一定要求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看轻实践中各类模式的启发作用和多元性的积极意义,但不赞成模式化的追求,更不认为教师只要学会操作,有了“包治百病”的处方,就能实现教学改革。我们从已有的研究实践中已经认识并体验到:只有留给教师充分独立钻研、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只有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呈反思重建的开放态,才能使课堂改革本身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才能在成就课堂教学改革之事的同时,成就一批富有责任心和大爱、敢于探索和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与能力的、好学习善创造之时代所需的新型教师。

综上所述,教学的性质首先是由教育活动的宗旨规定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使包括教学在内的一切教育活动,有别于人类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否认这一点,就背离了教学的性质。为实现教育宗旨服务,是学校一切活动在一般目的意义上的共同之处,课堂教学并不例外。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一些活动与课程服务于德育,另一些则服务于智育或体育、美育[16]。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上述分而治之、各据一方的观点,是被学校行政分工的方式弄迷了眼。当然,各项活动在具体目标指向上有重点的区别,在活动的组织方式、方法上,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综合。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最主要差异,是与其活动构成因素中具有人类精神财富的独特教育式组合——学科内容相关,因而使其承有特殊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拥有独特的资源与组合,具有独特的形成渠道、活动形式与过程。可见,教学性质特殊性的深入把握,须进入第二个前提性问题的探讨,即课堂教学构成要素内在关系的探讨。

多一些的自问和反思,多一些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多一些制度的变革和称职的领导,多一些智慧的碰撞和明智的决策,至少,我们的医学事业,我们的医疗社会环境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楼世洲.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史(1949—2009)[M].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11:285—318.

[2]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7,1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并参阅76—87.

[7]王飞.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与美国“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

[8]吉标.“知识导向”教学论研究的反思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9]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62—275.

[10]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1]吴永军.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7);

[12]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13]李泽林.教学“活动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5);

[14]张广君.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核心观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2);

[15]罗祖兵.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16]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技术主义倾向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