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有效“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谢洪培

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凉亭小学谢洪培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每节课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到这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对每一节课就相当于一场战争的作战地图,决定每一节课的成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要吃透教材,既尊重教材的思路与意图,又挖掘和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并合理巧妙地处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呢?

一、精心预设,让生成更加美丽。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是:“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我们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搭建互动平台,全面了解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化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不懂得地方。

2.巧妙预设教学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舍近求远,在课外辛辛苦苦、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搜索一些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的许多资源都弃而不用。这种敬业的精神当然非常可敬,但这也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比较典型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灵活处理、运用的话,教材上的许多资源也可以被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资源丰富,动态生成,凸显教学难点。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合理的“预设”与“生成”,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预设”“生成”,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