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彭金云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J6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67-02

摘要: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如何在日常实践中加强学习者对歌唱心理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歌唱;心理素质

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学科,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文字的音乐,它既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某种特殊状态,也能抽象地表现出某种事物形而上的东西。在众多音乐表现形式中,它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其艺术魅力是其他音乐表现形式无法媲美的,是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那么,作为一种艺术学科的教学,声乐表现艺术的丰富、复杂、多元就给声乐教育和受教育者都带来很大的难度,其抽象、综合的教学与受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心理过程,它既有教师作为先导主体的授业心态;也有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学习心态;既有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又有歌唱者通过演唱实践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针对声乐教学和声乐本身的特点,古今中外的先辈们相应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体制改革设想。

一、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中存在的几种学习心态

(一)音乐专业基础和自身条件较好,有一定演奏、演唱技能,基本功扎实,专业突出。这一部分学生考大学已是他们昨天的理想,进一步深造或者考研成为他们今天追求的方向,在学习方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与专业和考研有关的课就学,反之则无兴趣。他们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投入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能够学习一些与研究生考试内容相符合的课程内容。[1]但是他们往往并不注重均衡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偏科发展方向,适应艺术实践的能力较差,一旦考研不中,就缺乏在新的教师岗位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准备。

(二)专业基础一般,演奏、演唱技能虽然程度不深,但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可塑性。他们往往刻苦努力地训练专业,进一步深造或考研也是他们的梦想,但往往事与愿违,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程度,不得不放弃考研。而他们往往不甘心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时难以抉择,心中充满欲学不成欲罢不忍的心态。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但同样缺乏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足够能力,精神上的压力就给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学习音乐较晚,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实力,他们往往一般会感到前途渺茫,一方面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和失落感,另一方面往往采取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放弃追求.生活比较徽散,纪律松懈,只图混张文凭,毕业了事。

上面提到的三种心态,在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中第三种最为普遍,第一、二种心态还很少,这跟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现象一直来未受到重视,也令人担优,无论从音乐学科建设还是民族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基础教育方面,音乐教学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培养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是声乐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或情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例如:演员演唱时当其心

理产生情绪异常时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也很难成功地演唱好一首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

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我们一般把人的性格分成内向型、外向型和内外兼有的中间型三种类型。通常内向型性格的人比外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三)个性对歌唱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闻其声如见其人”,歌声实质上乃是歌唱者个性的外貌。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是指在气质、性格、行为上表现的与其他人相异之处。”

(四)气质对歌唱的影响:人的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前两者属于外向型,表现为性情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不大容易“怯场”;后两者属于内向型,表现为缺乏自信、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后者对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类型兼有的中间型。但初上台或有重大演出或考试,也不免产生“怯场”心理。

通过分析上述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歌唱过程的成败,即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演出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正视声乐教学歌唱中的紧张心理

《辞海》中解释:“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紧张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人的一种情绪,人类的情绪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心理。恐惧是指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它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缺乏摆脱可怕的情景力量和能力而造成的。恐惧比其他任何情绪更具有感染性。如果按照这样的情绪分类,紧张应该归属于恐惧心理。其在歌唱者身上具体表现出临场时产生的害怕,不自信,犹豫不前的情绪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特有的兴奋,这个兴奋的程度很强,超过了该演员的控制能力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歌唱以及想象进入情景角色的指令就受到了紧张兴奋中心的强烈干扰。于是指令的传达变形,原有的长期练习形成的一定程度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的固定联系也被打乱,破坏性的效应就无情地出现了。这就是通常讲的“怯台”或“怯场”。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负担的加重。[2]这里的环境主要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以及观众、评委及现场气氛。歌者的心理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使歌唱者不能正常发挥,有时甚至造成演唱失败。

“怯场”是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而紧张心理则不是完全的恐惧心理。那么在歌唱过程或者考试中,怎样去重视这种紧张心理,克服极度紧张而造成“怯场”这样的变态紧张心理呢?

(一)是提高认识。

紧张不是坏事,有时反而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完全不感到紧张的歌者,如果其台上台下的情绪完全一样,同样难以达到艺术的最高成就。即使在艺术上已有极大成就的名家,在表演前也会感到紧张与不安。他们心里总想着一个问题,就是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适度的紧张往往可以使歌者超常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不能让学生懒懒散散,自由散漫。

(二)是克服“怯场”心理。

1.加强舞台实践,培养自信心。一般来说在上台前,要引导学生稳定自己的情绪,体会自己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能把听众当成检查者,好像他们是专门前来挑毛病的,这样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而要把听众当朋友,要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要经得起意外事故或失败的考验,比如舞台上或钢琴伴奏甚至观众席上出了点问题,对这种情况要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和放松,不能影响情绪;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的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它的最终目的是去表现作品,同时也内含了自我情感的表达”,这种心理控制能力不仅仅对声乐演唱艺术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起着支配作用。

2.积极准备,做到胸有成竹:第一,不断提高演唱技能技巧。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歌唱技巧,才能在演唱时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能镇定自若地发挥。此外,演唱者平时要多合伴奏,培养出与伴奏者的默契感,以免在台上与伴奏脱节,产生慌乱。因此,演唱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来过好技术关。第二,合理选择曲目。除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之外,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实际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切忌盲目地追求高度和难度,甚至可以略低于自己平常训练的标准,以增加成功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对将要演唱的曲目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全面理解和掌握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认真细致地进行构思,巧妙地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和二度创作,做到胸有成竹。这是克服心理紧张的最佳方法。[3]第三,认真研究作品。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或浅或深,都凝聚着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歌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歌唱是唱不出情意和内容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从而实现对声乐作品的完美阐释。

3.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作为一个演唱者,应该努力做到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因为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产生“怯场”心理就算有也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过份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接触中,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就相对难以克服“怯场”心理。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要对意志和性格进行沉着和自制力的培养,这要求演唱者平时要多注意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通过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次演唱必须赋予歌曲以生命。[4]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这样演唱起来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

2.依赖潜意识来减轻显意识的压力。若在演唱前感到紧张,可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增加轻松感;还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摈弃消极态度。而感情的转移也是避免紧张感的好办法,因为人在同一时刻,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一个演员若能时刻提醒自己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战胜害怕和恐惧。

3.平时需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一个人在演唱前,需要注意精神上、身体上,以及发声器官等方面是否已准备好;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而所谓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平时应注意多锻炼、熟悉,并习惯于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大凡优秀表演者他们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需建立在发声器官受过良好训练及演唱技巧较完善的基础之上,俗话说“艺高胆大”也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4.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演唱心理障碍时,应针对具体对象施以不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以减少紧张感。笔者个人主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课,以鼓励为主。教师应分担学生演唱前的心情,并让学生知道他们这些感觉别人(包括老师本人)都经历过,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让他们独自迎战,战胜恐惧。

(四)培养歌唱情感与合理情绪。

情感对歌唱者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调节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习,反之会导致失败。情感和情绪是歌唱者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是提高歌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歌曲所描述的相关意境,或在音乐背景与伴奏的渲染下,使其完全融入到歌曲的情境和意境中去,这时歌唱情感、情绪与歌曲思想是最合理、贴切的。此外,教师直接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述歌曲意境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合理的歌唱情感的目的。[5]

(五)培养歌唱的激情与表演的控制及协调能力。

首先,演唱者对作品要有敏锐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情绪、结构、风格等。其次,不但要对作品的情感有深刻的体验,还要有随时呼唤情感与灵感的能力及控制情感的能力。再次,要有运用自如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当中,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技能和情感,又能轻松驾驭、控制自己的演唱,倾听自己的演唱效果。客观地注意自己的表演,在投入全部热情的基础上,既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力求歌唱能按照应有的情绪展开和发展,又要防止不该出现的一切可能性的发生。

结论

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成功的前提,培养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一个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声”,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情”。生活是美好的,音乐是永恒的,让我们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为推进高校的声乐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俪雅.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河南大学学报,2005,(1)

【2】蒋君卉.从心理学透析歌唱心理[J].艺术百家,2004(5)

【3】肖红.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4】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