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李爱华

山东省德州陵城区第一中学253000

摘要:高中所学的九门课程中,物理较为难懂,这个是大家公认的。在全国中学生的调查中,物理学科的难度排到了第一。物理这门课程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等,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等这些构成了物理这门课程的重难点。这些重难点往往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忘却止步,对学习物理失去兴趣。那么应该如何消除或者说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呢?

关键词:高中物理突破重点教学

一、讲究方法突破

好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例如类比法,类比是指在新事物同已知事物间相似的地方进行对比。物理发展过程中,很多重大的发现与发明都发源于类比。类比法被誉为“伟大的领路人”,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运用类比法既省时省力,又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举个例子,大部分学生对于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理解得很清楚的,因为它是以比值定义的。再例如电动势,教材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用电器时两极间的电压。这样的定义并不能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程度,这个时候利用类比法把电动势的定义类比成木匠做家具的本领。因为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电能的本领,就是木匠把木头做成家具的本领。

物理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有些公式死记硬背就非常容易混淆。例如加速度与速度的定义,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电磁学中左右手定则很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可以用谐音字记忆法。右手定则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右”通“有”,有什么?电。所以右手定则是关于电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好的方法,因为错误的方法不仅帮不了学生,还会导致学生理解更加偏离正确方向。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真正突破重难点。

二、利用实验突破

物理发展过程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实验。物理学家们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明,都是经过无数的实验证明的。爱迪生做了无数次实验才找到了真正适合灯泡的钨丝。所以实验在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于茫然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快,印象也更加深刻。

在物理学习中,有一些结论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了也会很容易就忘记。例如在学习力学的时候,F1和F2的合力是它们的对角线。这么说可能学生并不清楚,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比如说用两根绳子挂在钉子上,让学生上去一人拉住一边,教师在两根绳子的夹角处利用长方形法则画出他们的合力。这个时候,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个抽象的概念。

再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实验。把一个石子绑在绳子上,再旋转它。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石子在做圆周运动。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不仅使课堂变得有趣,还能让自然而然地记住结论。

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或者结论在脑海中变得具体且生动。让学生对物理不感到无趣,而是感兴趣,这样不仅解决了重难点的问题,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辩论突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辩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让学生分组辩论,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个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使某些问题在头脑中变得异常清晰。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尤其爱表现自己,让他人注意到自己。所以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建立起课堂辩论。

通过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得到其本质,是物理学的一大难点。例如:“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直线运动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这个问题的结论正确与否。在辩论的过程中渐渐地明白和确定合运动的定义。再例如“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也为零吗?”“惯性定律百分百存在吗?”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吗?”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再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答案。

当然虽然课堂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一直都是在辩论,要适当地开展辩论。开展课堂辩论,不仅仅要选择合适的题目,还有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而且问题必须是具有严密性和有绝对的答案,不能不明是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进行辩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要注意不能超纲。辩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辩论不出答案时会向老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提出相关小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正确答案,使学生有成就感,因为他们经过努力后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这样增添了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或许会有很多重难点,这些重难点会成为学生探索物理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路障。但是每克服一个难点、攻克一个重点,都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具有学习的动力。具有了成就感,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源源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也就跟着步步高升。

参考文献

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物理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