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定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济南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定位研究

马交国郝建强

(济南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山东济南250099)

【摘要】本文立足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提出了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及空间布局。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目标定位

StudyontheTargetLocationofRegionalLogisticCenterConstructionin

MaJiao-guoHaoJian-qiang

【Abstract】BasedonthestatusquoofthelogisticsindustryinJinan,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developmentofthelogisticsindustryandputsforwardthetargetlocationandspatiallayoutofJinanregionallogisticscenter.

【Keywords】Jinancity;Regionallogisticscenter;Targetlocation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229-02

现代物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济南是全国性的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在我国物流网络体系中战略地位突出。2015年以来,济南市提出了“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目标。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于增强济南区域物流竞争力、强化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升济南区域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明确济南市目标定位及空间布局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1.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济南市物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济南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3~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3.4%。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7万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9.3%,总规模居全省第四位,低于青岛、临沂、烟台三市。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98.8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品物流总额5487.4亿元,同比增长11.6%;进口货物物流总额272.7亿元,同比增长7.8%;货物过境总额497.6亿元,同比增长31.4%;外地货物流入总额10413.3亿元,增长15%;再生资源物流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5.1%;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240.2亿元,同比增长9.8%。2014年,全市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8亿元亿元,同比增长42.9%,是2012年的1.7倍;物流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已建成大桥路商贸服务型、桑梓店货运枢纽型、崔寨生产服务型、济南保税区综合服务型4个物流集聚区,入驻企业3000余家。

1.2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分析

1.2.1政策环境优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仅2015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出台了40余项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省市两级相应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2015年,济南市委提出了“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总目标。

1.2.2区位优势明显

济南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西靠内陆陆地,并与山西、河南等能源基地相通,东邻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群,与青岛一起构成全省经济中心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处于南北交流、东西交流、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济南是全国16个铁路路网的枢纽,京沪高铁五大枢纽站之一,全省5000公里高速公路的中心城市,103条航线通往世界,是国务院确定的21个全国物流节点城市。

1.2.3人才保障突出

济南是山东的文化、教育中心,有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等一系列高等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60万人。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多所院校都已开通物流专业。2014年全市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09.6万人。充足的就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2.4社会需求充足

2014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万亿元,按2014年全国平均物流需求系数3.35计算,2014年全省物流总额可达116.6万亿元。在以济南市为中心,向外辐射500公里的范围里,拥有北京、天津、安徽、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和直辖市的34个大中城市,区域人口3.4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7%;GDP总量约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9%,物流需求充足。

1.3济南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1.3.2产业层次水平亟待提高

物流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不强。

1.3.3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物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如托盘、集装箱、装卸设备等),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同步协调性,多式联运之间衔接标准不统一,物流人才体系不健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1.3.4制造业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为薄弱

制造业物流外包意识淡薄,剥离外包进程缓慢,物流效率低,物流管理普遍粗放。

1.3.5物流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没有统一的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同质化竞争明显,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不足。

2.济南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面临的形势

2.1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快捷顺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随着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并且深度融合,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升级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物流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城乡配送物流等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2.2要素制约日趋强化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物流规模的快速扩大,能源消耗增多、环境污染加重、交通压力加大,燃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物流,不断提高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运营。

2.3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和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对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转型发展、集约发展、整合发展、联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总趋势,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信息化整合、专业化提升”的新特点要求加快物流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等来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

2.4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实施,新业态替代传统业态、创新模式替代传统模式趋势愈发明显。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并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线上线下资源加快整合共享,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相互融合统一,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态快速兴起,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专注核心业务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日已形成。

3.济南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基于对济南物流业发展背景、现状、问题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如下: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信息通畅、管理规范、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域性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总部集聚中心、货物集散中心,成为立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服务全省及周边区域,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现代物流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发展,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极。

4.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依托重大交通枢纽,结合济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布局“一横两纵三枢纽三基地多园区”的物流节点布局体系。“一横”:依托携河发展战略在济北新城、临空经济区打造物流带;“两纵”: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沿东西绕城高速打造特色物流节点。“三枢纽三基地多园区”:重点规划建设桑梓店、董家公铁货运枢纽中心和航空多式联运货物集疏运中心;规划建设大桥路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崔寨综合物流基地和济钢现代综合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多家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物流园区,如保税物流园、电商物流园、快递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医药物流园、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物流园区、高端国际物流园等,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葛金田.济南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系统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马交国,马永欢,刘清春.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及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现代城市研究,2016(1).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科重点项目(JNSK16B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