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黄东柱

罗定市人民医院527200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慢性肾炎患者108例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参照组用药组合为依那普利+缬沙坦;研究组用药组合为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缬沙坦。就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和慢性肾炎干预效果、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慢性肾炎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24周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所有患者无明显用药副作用出现。结论: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对改善机体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效果确切,无严重副作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缬沙坦;慢性肾炎患者;临床疗效

慢性肾炎是常见疾病,以浮肿、血尿、肾功能损伤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进展成为尿毒症,威胁生命安全[1]。慢性肾炎恶化影响因素有免疫介导、动脉高压和蛋白尿等,为了探寻慢性肾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了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慢性肾炎患者108例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参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59岁-80岁,平均年龄为67.61±2.44岁。研究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58岁-81岁,平均年龄为68.29±2.1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用药组合为依那普利(每天10mg顿服)+缬沙坦(每天160mg顿服),研究组用药组合为阿托伐他汀(每天20mg睡前服用)+依那普利(每天10mg顿服)+缬沙坦(每天160mg顿服)。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4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和慢性肾炎干预效果、副作用。

显效:临床所有症状均完全消失,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均改善,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改善50%以上;无效:临床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改善不足50%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值低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用药前两组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24周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慢性肾炎发病机制复杂,以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表现,缬沙坦以及依那普利是慢性肾炎的常用西医治疗药物,联合使用虽然可一定程度上稳定患者肾功能,有效延缓病情进一步恶化,但是疗效仍欠理想。其中,缬沙坦的作用在于将血管紧张素II生物学活性阻断,减轻水钠潴留,降低蛋白尿水平。依那普利的作用在于调节肾小球血流动力学,促进肾小球高压、高滤过状态的改善,有效减少蛋白尿水平,对肾衰进展进行抑制[3]。

有研究显示,慢性肾炎的发生和血脂紊乱、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关系密切,因而在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基础上给予调脂、抗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十分必要。阿托伐他汀集合了上述药理作用,将其和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不增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4]。

本研究中,参照组用药组合为依那普利+缬沙坦;研究组用药组合为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缬沙坦。结果显示,研究组慢性肾炎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24周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所有患者无明显用药副作用出现。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对改善机体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效果确切,无严重副作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石买雄,张晓英.阿托伐他汀、衣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作用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80-881

[2]刘彩娥.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6):485-486.

[3]秦利强,张卓,徐智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及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尿素氮、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70-2472.

[4]景蕊.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4):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