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陈郑宇

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四川什邡618400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最为主要的因素,绝大多数HP感染成人患者都是在其儿童时期获得HP的,本文旨在对HP感染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研究进展

【abstract】helicobacterpylori(HP)infectionisthemostmainfactorsofpediatricdigestivesystemdisease,thevastmajorityofadultpatientswithHPinfectionisHPinitschildhood,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ofHPinfectioninpediatricdigestivesystemdiseaseresearchprogresswerereviewed.

【keywords】helicobacterpylori;Thedigestivesystemdiseases;Pediatrics;Theresearchprogress

中图分类号R725.16文献标识码C

幽门螺杆菌(HP)由外国学者Maeshal与Warren于19世纪80年代最先发现[1],之后对其的研究不断广泛、深入,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Cadranel与Drumm等在对儿科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相关性[2]。其后又有报道指出,绝大多数HP感染成人患者都是在其儿童时期获得HP的,因此,小儿HP感染、HP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HP的相关诊断与治疗已受到医学领域的广泛重视。

1.HP感染的流行病学

国内外研究报告均指出,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会增加,且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杨海涛等[3]在对70例小儿研究过程中通过测定其血清抗Hp-IgG抗体,测定阳性率为12.9%,其中月龄不足6个月阳性率为21.7%,7个月~5岁阳性率为6.5%,6~13岁阳性率为12.5,指出血清抗Hp-IgG抗体是由胎盘凑从母体获得的,而后的相关报告又发现新生儿抗Hp-IgG抗体一般可有2个月的存在期,在5个月后则会完全转阴。另有研究通过对315例小儿的抗Hp-IgG进行检测发现阳性率为53.7%,对64户阳性小儿进行家庭调查,结果显示有39户为父母双方均为阳性,12户为父母双方抗体均为阴性,前者与后者的小儿感染率分别为89.7%、16.68%,差异明显(P<0.01);同时小儿HP感染率岁年龄增长而升高,学龄期小儿HP感染率明显比学龄前小儿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HP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为HP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这说明相对于遗传因素来说,环境因素可能更为重要。此外,经周曾芬等的调查显示,饮生水、饮污水、养家畜、吸毒等是HP感染的重要因素。饮河水人群的HP阳性率明显较饮自来水或井水人群,而饮生水的HP阳性率又明显高于饮开水人群,养家畜人群又明显高于未养家畜人群,吸毒时间超过48个月者HP阳性率可达到82.9%,而大蒜则可保护人体不受HP感染。

2.HP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2.1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大量国内外资料均指出慢性胃炎可由HP而致病。小儿慢性胃炎主要为浅表性胃炎最为常见,可占到80%~90%左右,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在近年的报道中有所升高。一项报告中254例慢性胃炎小儿患者中有34例患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约占到13.4%[4]。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因素。又有研究指出胃粘膜病理变化与炎症受到HP的密切影响,与后者定居的数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成人胃炎炎症活动与小儿存在差异,前者主要参与成分为中性白细胞,而后者则为淋巴细胞,并且胃镜下可发现胃窦粘膜小颗粒、小结节等黏膜形态学变化。在梁进山等[5]的研究中显示,30例结节性胃炎患儿多数都为HP感染而致病,HP感染率达到80%,并且主要为活动性胃炎,所有患儿淋巴细胞浸润。

2.2HP与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RAP)在学龄儿童中比较常见,病情发作反复,病程迁延,常规治疗往往不尽理想,对小儿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日益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国外一些资料显示,90%以上学龄期儿童的RAP都是功能性的,其余仅有5%~10%为器质性[6]。而国内报道中则与此相反,多数儿童RAP属于器质性疾病,尤其指出HP感染是RAP发病的重要因素。米弘瑛等通过对120例RAP患儿的HP-Ig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阳性率为85.6%,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HP感染是导致小儿RAP发病的重要因素。

2.3HP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一般认为溃疡是由于防御因素与损害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所致,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自从HP被发现以来,HP感染就被认为与消化性溃疡疾病就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溃疡的发生与复发与HP紧密先关。一所儿童医院的资料显示,检测出的855例HP阳性患儿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率占到90.3%,胃溃疡HP阳性率占到85%,并且患儿年龄越大感染风险越高。而HP的根除则可对预防病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资料显示,溃疡复发率在HP根除后由原来的80%下降到3%以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1996年更是提出:无论是初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是复发,都应一律采用HP根除治疗[7]。

2.4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张万明等[8]对16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进行HP感染检测,并选取5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组的血清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功能性消化不良组的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15例患儿进行内镜检查,12例患儿发现慢性胃炎,对其进行抗HP治疗,不良症状完全消失,这反映出HP感染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3.HP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3.1HP感染的诊断

HP感染的诊断可分无创与有创两种诊断方法,前者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C13尿素呼吸试验、C14尿素呼吸试验;而后者则是胃镜下取胃粘膜组织,采用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PCR检测、组织细菌学检查等手段进行检测。对小儿患者来说,除了上腹痛原因不明意外,通常采用无创诊断方法。由于C14尿素呼吸试验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不宜使用于小儿。对血清抗Hp-IgG抗体进行检测,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可达95%~100%,对检测HP感染具有重要意义。HP感染在受到治疗前,患儿体内IgG抗体水平会长时间保持稳定,因此,IgG抗体检测可成为对HP感染的初级筛选,但并不能作为判定HP感染治愈的指标。

3.2HP感染的治疗

对于无论是初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是复发的患者,HP根除治疗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推荐。相关资料显示HP根除治疗有效降低了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复发率,这有力地证实了HP根除治疗的有效性。HP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不需都进行治疗,通过内镜确诊溃疡或炎症后,可选用抗酸药与抗感染药治疗。临床治疗小儿HP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铋剂以及H2受体阻滞剂(H2RA)三类。上述药物单一治疗,疗效往往不会太理想。Kato的报道中单纯使用奥美拉唑的治愈率可高达92%,然而半年复发率达到50%[9]。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S)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促进抗生素活性的提高。相关成人资料显示,铋剂过量会引起肾衰与脑病,但小儿报道中还未发现类似情况。笔者曾对患儿服用治疗量的铋剂后对期进行血清铋含量的测定,均未达到中毒水平。含水杨酸盐的铋剂不适用于年龄不足10岁的患儿,以防引起患儿发生Rey’s综合征。总之,临床在治疗HP感染时除了根除HP、降低复发率外,更应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将患儿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邝敏亨,刘福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07(13):1236-1238.

[2]任建丽,刘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07(6):1253-1255.

[3]宋斌,黄瑛.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01(9):63-65.

[4]游海梅,胡团敏.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与消化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16(10):1505-1510.

[5]樊慧丽,陈玉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06(6):577-580.

[6]RebeccaD.Chason,JoanS.Reisch,DonC.Rockey.MoreFavorableOutcomeswithPepticUlcerBleedingDuetoHelicobacterPylori[J].TheAmericanJournalofMedicine,2013,09(3):1347-1351.

[7]BrittainMcJunkin,MoussaSissoko,JoelLevien,JessicaUpchurch,AliAhmed.DramaticDeclineinPrevalenceofHelicobacterpyloriandPepticUlcerDiseaseinanEndoscopy-referralPopulation[J].TheAmericanJournalofMedicine,2011,1243:391-402.

[9]魏薇,王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研究最新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5,03(10):86-91.

[8]MariaDeFalco,AngelaLucariello,SalvatoreIaquinto,VincenzoEsposito,GermanoGuerra,AntonioDeLuca.MolecularMechanismsofHelicobacterpyloriPathogenesis[J].J.Cell.Physiol.,2015,2308: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