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管青青

管青青(蚌埠坦克学院安徽蚌埠233050)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建构,有他内在的乡村经历,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从边地踏上都会后,在都市大社会里生存所面临的种种外部环境。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可以明显的看出呈现在其中的田园牧歌图景的存在;尽管这种牧歌情调式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人如痴如醉,但深入研究其作品,还可以挖掘出湘西世界的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同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也是随着作者对社会新的体验与认识而有所调整和强化的。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建构呈现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个性独特而又声誉卓著的小说家,他作为作家的道路是极为独特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他是从一个“边地军人”蜕变为“都市文人”的,这种经历在现代文坛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种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也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成为作家的沈从文善于用抒情化的笔调与手法来构建其独特的“心与梦的世界”,并以此著称。沈从文对于这个“心与梦的世界”——湘西世界有着很深的眷恋与牵系,这种强烈的情愫来自于旧有的乡村经历、都市的现实挤压和文坛上的政治斗争与流派分歧的影响,以致于沈从文逐步地将这个世界当成了抵抗甚至改造都市文明的寄托和理想。当然,这种寄托和理想也随着沈从文对现实的认识而逐步的调整和改变,我们探寻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就应研读出体现在他作品中的这种心路轨迹变化的过程。在探寻之前,应先明确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形成要素。

一、自身的乡村经历和外部的都会冲击的结合——湘西世界的建构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形成,一个因素自然是他自身的乡村经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他从边地踏上都市社会时的种种外部环境,而这二者的结合则形成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二者如何建构而成我们眼前的湘西世界则是笔者所要探寻的内容。

当年这个湘西青年刚踏进北京最初的几年里,所经历的生活中的巨大磨难与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和摇撼,是一般人难以承受和想象的,多年后的沈从文也不大愿轻易的掀开这令人倍感辛酸的一页,他的自传也只写到他初抵北京城为止就是证明。因为他面对眼前的现实世界,这个外部都市社会带给他这样一个外省乡下人的是压抑、拒绝、金钱的挤压和人间的冷漠。如果说,物质上的贫乏与生活上的艰辛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但在一个以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占有程度作为对人衡量的基本尺度和标记的都市社会里,那经常所受到的或轻或重的心理、精神与人格上的压抑、屈辱和打击,才是更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所以对于一个决心在文字上寻找出路的青年沈从文来说,除了现实生存上的种种无奈,屈辱与自卑的体验以外,其实也在思考着如何看待那份与自己血肉相连的边地人生感受,以及这份感受与当时中国文坛流行主张及审美倾向之间的关系。尤为庆幸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刚刚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已呈现出一种多元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这使得沈从文在文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可以对湘西边地城乡生活进行温情的追怀与诗意的展现,这就有别于鲁迅及其乡土文学作家群那样的对于乡村社会中人与风俗的整体性批判、抨击与拒绝,沈从文体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于微笑中藏着哀痛,平实中夹杂着忧郁的情绪。他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不在眼前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粹属于过去的回忆世界,他以此当作他眼中都市现实的一个替代性补偿品,一个逃离现实的精神避难所,就这样沈从文从过去的边地经验和内心的世界中去寻觅和构筑另一种天地和另一种人间。在他独特的梦幻化的世界里不仅仅只充满着艺术幻化的美,也有着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这就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要求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传统的主张一脉相承,这也就与当时文坛主流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自己拥有文坛的一方天空。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是通过沈从文把自身的乡村经历和外部现实世界的体验相结合后所诞生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着生命力的王国。对于这样一个美的艺术幻化的世界里,自然有其独特的意境,笔者认为这种意境体现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二、牧歌情调——湘西世界中所呈现的意境

赏析沈从文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所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田园牧歌式情调。“牧歌”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即是一种对那些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界定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做印象性的描述。牧歌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杨义赞赏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说它不仅有如废名那样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并且称之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

被冠以具有“牧歌”情调的作品中,可探寻出其间都有着一种构筑乐园的愿望。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这种构筑乐园的愿望同样十分强烈。沈从文声称,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美好而自然的人性的底蕴之上,他把这投射到其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及与之相契合的风物和生活在其中的湘西人身上。沈从文除了强调边地中人与社会的善的一面外,对人格和自然的诗性也浓抹重彩。诗性与世俗相对,代表了人生的两个方面,也代表了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以《边城》为例,如渡船老人,他的憨态、固执和天真在许多细节上层露无遗,突出了其身上的诗性。二老眉眼秀拨出群,“象岳云”,为人聪明而富于感情,“有诗人气质”,含情脉脉的“注视”和“微笑”是他独特的求爱韵致。沈从文在《边城》中还表现了自然风景的诗性。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

牧歌的基本框架由乐园和挽歌图式来构建。哀怨凄清的挽歌是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同样以《边城》为例,这种忧伤的气氛弥漫全文。在现实层面,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以及人物关系上的难以沟通与误会,则提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这种忧伤的气氛,自然而然的暗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进而使人物不幸遭遇成为必然,结果正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在善良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悲哀的分量。

在乐园和挽歌图式构建出牧歌的基本框架之中,有机的融入乡土和风俗传统及文化,则即为牧歌增添了文化背景和纵深层面。沈从文描绘的湘西世界里充分展示了地方独特的风俗,如龙舟竞渡,对歌,傩神巫术、道士作法等;也充分展现了湘西的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声称要建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人性其实深深地打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渡船老人性格中的洒脱、憨态和天真的一面,以及边城山水习俗、人物和自然景物中浸润的诗性,则见出道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作品的审美情趣上,如感情和行为的优雅、克制,深合“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古训。又如作品的风格表现为精巧、雅致、敦厚,再如作品的语言凝练简约,这些都深得古典意蕴。

三、非抒情、非梦幻的现实世界——湘西世界中所呈现的另一面

在赏析过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所体现出的牧歌情调后,现来涉及湘西世界的这个本体本身。沈从文之所以引起文坛注目,自然首先是他用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都市人有着无穷魅力充满乡土气息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透过这湘西世界,那些久困都市的读者不由得眼前为之一亮,仿佛隐约听到了那遥远山乡的鸡鸣犬吠,闻到了河水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形成,其实也是人的天性使然。人的天性之一是乐于“生活在别处”,身处困境中的人们总是易于将梦幻化的世界当作眼前丑陋都市现实的一个替代性补偿,以至于有时候要有意忘记梦幻之为梦幻。这样看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形成也可说是一个做梦的过程,这个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做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梦做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我们会认为沈从文先生在梦中应该是幸福的,尤其是长而又美的梦,但仔细深入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沈从文的梦其实做的很苦很累。因为几乎从进入梦境那一刻起,总有惊忧着做梦者梦境的事物出现,使之无法沉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者被越来越深的卷入到都市生活中,种种噪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以至最后终于吵醒了强自做梦的主人,迫使他直接面对一片令人头晕目眩的白花花的太阳。我们可以通过沈从文先生作品的字眼以及其中隐含的情感中体会到,种种使梦境无法沉酣的惊扰给作者的潜意识的隐患和不安,进而我们看到了湘西生活的另一面,这是人们在恢复了对沈从文作品的热情与兴趣之后意识到的,同时也是往往易于被忽略的湘西社会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

沈从文所乐于描写和寄托自己人生梦幻的湘西,无论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以至人情风俗的许多方面,都很难说是一个完全诗意盎然、温情脉脉的世界。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的这种矛盾和困境,在长篇小说《长河》的写作与修改中鲜明的体现了出来。《长河》不但是沈从文在规模和篇幅上最大的小说作品,而且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边城》所达到的高度所作的一次在某些方面的一定的超越和突破。如在与自己寄托的对象有过一次新的逼近体验之后所获得的一种沉重与感伤,在往日牧歌式的情调中所增添的一种忧郁的沉痛,以及大梦初醒以后独有的凄楚、悲愤与无奈……,沈从文先生尽管不情愿,但终于还是不得不缓缓告别那个“心与梦”的世界,尝试着从旧日梦幻般的湘西世界中退出,转身而面对这个正在经历着现代变革的阵痛,且经受着异族入侵这一现实中的湘西世界。作家在过去近二十年里都惯于从历史中汲取题材,从记忆中寻找往日美好的人和事,并对其想象、加工,使其符合自己的理想,以保持现实的心理平衡和抚慰自己的心灵,而如今他要揭去附在湘西世界身上那层梦幻般的面纱,直接面对现实的今日世界,于此甚至需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与处理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物,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仅从《长河》的风俗描写及其背后的作者的矛盾态度来解读,就可以看出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在他的描写对象——湘西水手们身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长河》就与前期作品中对水手们的描写不一样,作者为读者描绘了较为完整的湘西水手们的生活和命运图景,塑造了与浪漫、风流、洒脱的“多情水手”们极不一样的另一类水手形象。老水手满满这个人物就是“运气坏”的水手的典型,几乎遭遇了靠水靠天吃饭这个行业所有的一切不幸与苦难。他本来拥有美好的家庭和较富庶的财产(两只船),却仅仅因为一个西瓜,使得他家破人亡,一家四口人中妻子和两个儿子全得霍乱病死离世而去。逼迫之下,老水手满满卖了一只船使家人下葬入土,用另一只船为人载货维持生计时,又出了事,结果船毁,人虽侥幸命保,但从此一蹶不振,浪迹天涯,直到花甲之年才返乡准备重操旧业,幸得远房亲戚腾长顺的好心收留,才免去年老体弱之年在水上与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争饭吃的艰辛命运。而事实上,在当时的湘西,年近高旬的老人在水边充当拉船的纤夫却是生活中的常态。小说中这一类老水手们的身影在向人们暗示着另一类“风流潇洒”的湘西水手们(如柏子)的可能的未来的命运。在作品中,同样吃水上饭,命运却与满满形成鲜明对照,而且终于在陆地上建立了一份殷实家业的腾长顺,虽然不愁吃穿,十分虔诚的遵守一切农村传统的习俗与禁忌,却时时承受着另一种日益加重的压力,这就是来自地面上的另外一类人,他们用种种方法和理由,利用他们手中的特权将他人的一点点收入尽数的榨去。正如文中所说“一年收入中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之于‘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这种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性使得沈从文要想继续着前期那种对于浪漫而又温情脉脉的往日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和讴歌,实在是太难了。正因为此,一向习惯于含蓄内敛的沈从文也忍不住要在作品的结尾处直抒胸臆的抒发出“好看的总不会长久”一类的唉叹。

纵观整部《长河》,可以体味出其中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风俗、人情,无论是天真纯情的乡村小儿女还是浪漫风流的湘西水手们,都陷在一种不可知的命运之中。我们从陆地生根、家境殷实的乡村绅士和在长河上挣扎生存的水手们的命运可以看出,他们于自己最起码的自保能力都未有,所以哪怕是一只西瓜也会彻底毁去一个水手幸福的家庭,所以说湘西世界中的人们的真实的生存状态是非常脆弱和极不稳定的,倘若再加上都市社会发动的“现代化”改造的冲击与侵入,那么湘西人的整个旧有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就无法继续保持与传承下去,这也是沈从文先生已经越来越深的感觉到了的。

湘西生活的另一面——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其实也就是现实的一面、真实的一面,是打破梦境中的湘西世界的现实世界,这种现实其实在沈从文的前期作品中也或隐或现的存在着,只不过在其后期作品中更加强化和明显而已。所以在欣赏沈从文的作品时,我们应该体味出湘西世界的现实的一面,即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湘西世界是怎样诞生于沈从文笔下的,品味了湘西世界所表现的牧歌情调,继而回到湘西世界的本身来探寻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另一面,即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以及他后期作品是如何更加体现出这一现实的一面的。纵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无论是湘西世界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本身,还是这画面背后的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我们所给予它们的研究都应该是动态的研究视角,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对我们有启示作用的东西来,这是笔者从鉴赏和研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所得到的感受。

参考书目:

[1]徐瑞岳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沈从文著.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王继志著.沈从文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凌宇著.从边城走向世界.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