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心里话写出形象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说出心里话写出形象话

李小会

——浅谈怎样让作文更生动、更形象

李小会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222124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会说,怎么和我想的差不多?但当真让你写,却不一定能写得出来,或者写得没有看到的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想和写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那么怎么来完成这一语言转化过程,写出内心所想,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呢?

一、丰富表象,激活内部语言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他们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例如,儿童回忆过去参加的某次活动,可以想起活动中许多人物、场面的种种具体形象,这是以表象形式保持的。儿童从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到的启发、受到的教育,对活动本质意义的认识,则更多的是以词、言语的形式保持在记忆里。如他们拿木棍当战马骑,用板凳当汽车开,看见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他们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荡来荡去……假如离开了具体的东西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不会这么丰富。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图画、实物、幻灯等各种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观察中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重点等等。学生的头脑中获得了较多的感性材料,就能激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驰骋在想象之中,头脑中的画面就丰富了,内部语言就被激活了。

二、积累理解,形象外部语言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常常使用的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一些丰富多彩的句子却运用得非常少。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平时在阅读课上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怎么不能自觉运用呢?究其原因,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些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离开这个基础的记忆是机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积累离不开理解,表象是与词语紧密相联的,对词语的理解要与具体的直观感性相结合,因此,只有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与词语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词语。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积累理解其实只是内化文本语言,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把文本感悟与人生感悟结合起来,获得独特的个体体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品味、积累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材料,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获得语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设法调动阅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同一事物,让立体感在他们的脑中凸现出来,呼之欲出,以加深阅读者对作文的印象。生活中的事物不仅有形象,而且有色彩、声音、气味等。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描写“形象、图画”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质地来,使阅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懂得语言的美在于形象化,只有用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而形象化的语言必须建立在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基础上,它的美在于朴素,而不在于词藻的华丽。因此,语言是创造美的意境的重要手段。

三、移情诱导,用外部语言描绘内部语言

无数实践证明,没有语词介入的“观察”,只能是“感”而不“知”,只能是肤浅的、浮光掠影的,甚至是“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的。所以,简单地以多媒体直观“视听”取代凭借语言文字的“捕捉”、“显现”和“定格”,学生的感觉就仅仅停留于视觉和声音符号的感官接受层面,必然会造成感情浮泛、思维模糊。学会自觉、及时地把画面的视觉、听觉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也就是将其语词化,是任何观察——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诚然,这一过程颇为艰难,绝非可以一蹴而就。这中间,能否进行语言操作转化是个关键性因素。儿童作文是表达性的书面言语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内部言语及粘附着的表象活动。儿童遣词造句、说话作文就是内部言语与交织着的表象活动向展开的、完整的、能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语转化。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要从自己掌握的积极词汇里,选择能明确反映内部言语所表示的整个信息的、能凝固表象活动结果的词汇和句式,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表达言语。同时,外部言语可通过反馈作用不断调整、配合内部言语和表象活动,随时调节外化过程。在言语外化过程中,有些小学高年级儿童会出现一种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渡形式——无声的“内部说话”。这种“内部说话”不同于内部言语,它是用比较丰富的词语、比较展开的、完整的语言结构在心中默默地自言自语。有些儿童,主要是低年级儿童,则需要借助于出声的自言自语作为外化的过渡手段。这些儿童通过这种出声的或无声的自言自语尝试着把交织着表象活动的内部言语展开为词语丰富、结构完整的外部言语形式,并根据反馈,随时调整、补充,使其渐趋完善。这样做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进行视听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换,否则,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者,影视化、图像化的直观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切换,往往还需要通过联想、想像进行补充和创造,以填补这种艺术的跳跃所留下的“空白”。用同一幅图、同一个题材,要说出不同的故事;用不同的题目、同一个中心,要想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同一个情节,要编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动作,要用不同的句式或语言来描述。总之,要鼓励学生尽力发挥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写作时应当把握其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然后以语言文字传达出视听语言难以表达的“画外之音”。我们平常如果没有在意一些细微的地方,作文时不屑一提,将白白地滑过可能很有意味的材料。所以要学习对事物的细致体察,没有生活的积累,无异于无米之炊。只有作者对事物有了独特的体悟和感受,才能在作文中将事物打上自己特有经历的烙印,这样,我们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文章的语言读来就味道十足、韵味悠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