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

刘浩1王国玉2

刘浩1王国玉2

(1解放军第404中心医院介入诊疗中心264200)

(2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神经内科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病理和螺旋CT综合诊断的58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58例患者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强化CT双期扫描58侧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55例(94.8%),其中6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螺旋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螺旋CT扫描评价意义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10-02

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由于大部分病例来就诊时已确诊为中晚期,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腹水等,据有关文献资料报告约有70%-85%[1]的患者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随着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和栓塞剂的改进,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已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但是介入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需要多次重复治疗。因此介入治疗术后肿瘤的坏死与存活情况、有无复发转移、残存病灶及血供情况的客观评价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特别重要。本文通过分析TACE术后资料较为完整的5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CT平扫碘油沉积形态及非碘油沉积区双期增强表现,探讨在TACE术后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评估价值及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中晚期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7-78岁,平均(52.5±2.6)岁,病灶大小4.6cm-11.2cm;肝右叶35例,肝左叶23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用TOSHIBAPlusDSA机,在肝癌介入治疗4周后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复查,以观察肿瘤区内碘化油存留情况及周围有无残留病灶,并观察有无新的子灶形成。使用GEPlus16螺旋CT机,先行一次屏气的连续上腹部螺旋CT平扫,再经肘静脉注入80-100ml碘海醇后行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注射速度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肝动脉期25-30s,门静脉期60s,扫描螺距1-1.5,扫描层厚5-10mm,扫描电压120kV,电流280mAs。

2结果

(1)CT平扫:病灶内高密度碘化油,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介入治疗后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约占据病灶总面积的30%-90%,根据文献报道[3]的肿瘤内碘油沉积分型进行分组,完全型23例,缺损型18例,簇集型11例,稀少性6例。(2)强化CT:双期扫描第一次介入治疗后强化CT复查,动脉期,低密度的肿瘤残留病灶、子灶或边缘新生肿瘤呈现不同程度强化,高于同层面正常的肝组织;门静脉期,残灶密度、子灶或边缘新生肿瘤略低于同层面正常的肝组织或类似同层面正常的肝组织;58例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55例,占94.8%,其余3例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另外58例患者中其中6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

3讨论

肝癌为我国常见也最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进展的过程表现有强烈的血管生成的生物学特征,因此对于无法切除的肝癌,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方案非常有针对性,TACE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4],TACE治疗中,通常使用超液化碘油作为栓塞剂,与抗癌药物混合制成乳化剂,经导管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造成病灶缺血、坏死,达到介入治疗的目的。碘原子的序数大,密度较高,在CT上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有学者研究认为碘油CT扫描可以检查出术前CT扫描未发现的小的子灶[5]。碘油在肝癌灶内沉积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原发病灶碘油沉积往往不均匀,面积较大,在子灶内则呈均匀高密度影,形态较规整,与周围肝实质界限清楚,由此可以对肝内癌灶性质进行判断,另外转移性肝癌多为门静脉供血,碘油的沉积不如原发肝癌明显和持久,沉积在肝癌灶周围与原发肝癌的沉积形态不一致,由此可以对肝内癌灶是否原发或转移性病灶进行鉴别。本组病例行碘油CT扫描的时间为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肝癌组织致碘油沉积在病灶内清除较慢是由于缺乏吞噬细胞,正常肝组织碘油清除较快,因此复查CT可予以鉴别。常规碘油CT平扫可以观察碘化油积聚分布的范围、数量占肿瘤面积的多少、肿瘤缩小的情况,对决定是否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肝脏是具有双重血供的特殊脏器,原发性肝癌血供95%以上甚至几乎全部来源于肝动脉[6],复发病灶、残灶及新发子灶强化CT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稍低密度。因此动脉期CT扫描呈现为强化高密度的部分应为肝原发肿瘤介入治疗后的残灶、边缘复发肿瘤其子灶。肝脏转移性肿瘤多为门静脉供血,在肝脏强化CT扫描时,动脉期为低密度灶,门脉期为高密度,由此可以判定强化CT门静脉期扫描高密度,动脉期扫描低密度病灶多为转移性肿瘤。

TACE术后肝癌复发首先出现在肿瘤边缘,CT复查需特别注意肿瘤边缘的碘油缺失处,复发灶的CT表现有:①原瘤灶边缘碘油区出现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结节,肿瘤边缘被挤压变形,增强扫描更为清楚,碘油缺损扩大;②肝内它处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和(或)团块状卫星灶,增强有显著强化;③原肿瘤整个增大,蓄积的碘油明显减少,再度呈低密度改变。因为碘油为最常用高密度对比剂,CT对密度变化敏感,故治疗前后CT检查在评价TACE疗效中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7],碘化油聚集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减少、缺失或有新生瘤灶出现要提前追加治疗。

综上,CT是评价肝癌TACE疗效最廉价的无创随访方法,可以明确分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能准确显示治疗前后肝内病灶大小和数量的变化、碘油沉积形式、直观了解肿瘤的供血血管、侧枝循环的来源和解剖关系,指导制定完善的再次介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徐伟.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2):52-54.

[2]马沼远,陈德基,何明基,等.肝癌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1):65.

[3]朱晓明,吴非,张跃伟.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功能影像学评估[J].当代医学,2010(29):621.

[4]尹爱群,任永才,李斌,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重复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40.

[5]杨正汉,周诚,杨大为.肝细胞癌局部微创治疗后的CT、MRI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2):1239.

[6]高宗根.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血供改变及影像学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91-94.

[7]任晓璇,杜端明,刘鹏程.影像学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现状及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6):67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