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

李俭胜

李俭胜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河南西华466600

【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笔者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资料;疗效标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57-01

1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I/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I/L,糖化血红蛋白>6.5mmOI/L。

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1脾阴虚胃燥津伤: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痞闷,腹胀,便结,体瘦,倦怠,口干渴涎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2.2脾气虚湿盛胃呆: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

1.2.3脾胃湿热: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临床资料

18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84例,女性103例,全部为II型糖尿病,年龄在38~65岁之间。病程最短4年,最长20年。187例患者辨证分型为:脾阴虚胃燥津伤者121例;脾气虚湿盛胃呆44例,脾胃温热者22例。

3治疗及观察方法

3.1治疗方法按辨证分型服药,脾阴虚胃燥津伤者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白芍15g,山药、茯苓各12g,五味子12g,甘草6g;脾气虚湿盛胃呆者处方:党参30g,黄芪40g,白术12g,苍术15g,茯苓、泽泻、各12g,鸡内金30g;脾胃湿热者处方:厚朴10g,茯苓、泽泻、黄连各15g,白芍15g,党参、黄芪各2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7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2观察方法每周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1次,评估疗效。

4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空腹血糖<7mmOI/L,餐后2小时血糖<11mmOI/L,糖化血红蛋白<6.5mmOI/L。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血糖下降2mmOI/L;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血糖变化不大。

5结果

187例患者中,显效78例(41.7%),有效:98例(52.4%),无效11例(5.9%),总有效率为94.1%。

6讨论

1.脾胃失调,本病病机关键

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脾失健运,浊气久滞,郁而化热,则多食善饥。脾虚散精不及,上归于脾的精微物质减少,脾失所养,肺阴有足,失其清润之机,则易干渴。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胃热亢盛,亦会多饮多食。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糖尿病患者虽多饮多食,但因脾运失健,大量食物无法为人体所利用,肌肉失养,故形体消瘦。血糖乃饮食所化,病者血糖升高,为脾失健运,精微物质不能及时上归于肺,部分停积于脾,致使肝浊内滞所致。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精微物质随浊阴之气下流,导致尿量增多,混浊如脂膏或小便味甘。若脾气下陷,精微不断流失,日及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变生他疾,以致迁延难愈。

2.胃脾正常,津液生化有源

消渴的病理由于阴虚燥热所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养阴生津为其治疗大法。有道是“养脾则津液自生”。这是因为津液的生成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一系列功能,但其中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起着主导作用。《素问·静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液生化有源有助于缓解糖尿病人阴津耗损。

糖尿病以阴虚为本,而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阴伤者脾阴首当其冲,故滋养脾阴乃养阴关键。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3.养阴生津,用药易碍胃脾

消渴病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法,但养阴生津药中多味甘质腻之品,虽能滋补,但易碍脾胃,故临床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注意调理脾胃,分健脾益气,力求养阴不恋湿,清热不碍胃,否则一味重合滋阴清热之品,可致脾气受损,中焦运化更趋无力,易酿成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脾运乏力、湿浊内蕴的症状,而使病情迁延。

4.脾胃受损,发病明显增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结构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损伤有关。长期恣食甘肥,醇酒厚味,日久则酿成内热,消谷耗津,而发为本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与脾胃关系密切,故治疗贵在调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