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症状的冠状动脉肌桥及其预后和药物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伴有症状的冠状动脉肌桥及其预后和药物疗效

庞晓慧

庞晓慧

(内蒙古赤峰宝山中医院内科024070)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病情况、预后和药物疗效。方法对8年中连续58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有冠状动脉肌桥现象的21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冠状动脉肌桥检出率为3.60%(21/580),其中,90.48%位于左前降支近中段,9.52%位于右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率为35%~90%;随访期(18±5.0)个月中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或(和)硫氮唑酮,16/21例(76.19%)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肌桥的好方法,症状性冠状动脉肌桥的预后和药物疗效良好。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冠状动脉肌桥检出率明显增加,本文对2006年12月~2013年10月58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21例冠状动脉肌桥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9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6~7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胸闷或胸痛症状。

1.2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采用后前位+足位、左前斜位+足位、左前斜位+头位、右前斜位+头位和右前斜位+足位等5个投影位置,右冠状动脉采用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2个投影位置。

1.3治疗及随访确诊后均给服酒石酸美托洛尔12~50mg,每日2次或(和)硫氮唑酮15~30mg,每日3次,随访(18±5.0)个月。

2.结果

2.1冠状动脉肌桥检出率58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21例(3.60%)检出冠状动脉肌桥,均为单发肌桥,其中6例合并其它部位的冠状动脉硬化狭窄。

2.2冠状动脉肌桥的部位19/21例(90.48%)位于左前降支近中段,2/21例(9.52%)位于右冠状动脉中段。

2.3冠状动脉肌桥狭窄程度收缩期狭窄率为35%~90%。8例心电图显示相应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4冠状动脉肌桥的药物疗效治疗随访期中,服药7天后症状均明显缓解,16/21例(76.19%)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

3.讨论

正常的冠状动脉主干走在心脏表面,动脉上面只有一些结缔组织,如果冠状动脉主干走在心肌下面,就好像动脉上面跨了一座桥,当心肌收缩时这部分冠状动脉变窄,舒张期又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可叫做冠脉“心肌桥”,“壁内冠脉”“壁冠脉”,“冠脉天桥”或“心肌环”,一般是先天发育造成的。心肌桥在冠脉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收缩期狭窄”或“挤压效应”。本组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3.60%(21/580),与文献报道(0.5%~7.5%)相符。Juilliere等分析发现冠脉肌桥多为单发,大多发生于左前降支。本组21例均为单发肌桥,19/21例(90.48%)位于左前降支近中段,2/21例(9.52%)位于右冠状动脉中段。有心肌桥的病人比没有心肌桥的病人更经常出现冠脉痉挛,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表现在心脏收缩时冠状动脉因被心肌压缩而使某一段管腔直径变小,而舒张期压迫减轻时管腔变大。收缩期血管受压和舒张期血管扩张延迟可能影响冠状动脉血流,舒张早期的持续机械压迫能导致心肌缺血和类似于心绞痛的胸痛,心肌桥的近端冠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好发部位,从而引发致命的缺血性事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肌桥通常远期转归良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冠状动脉肌桥患者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者可选择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以负性肌力和变时性药物为主,如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是一线治疗药物。在介入治疗方面,在肌桥部位使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手术治疗可采用冠状动脉肌桥松解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前一种方式较多应用,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缺血症状消失者则不急于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