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 2

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李伟华(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芬河157300

【关键词】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

观察要点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非心脏病及正常人。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是目前心律失常和电生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局灶性房性早搏的触发作用、局灶驱动源驱动心房的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Af的发生和维持[1],因此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24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能为不同机制的Af提供一定的线索,为Af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阵发性Af动态心电图观察要点

1.1迷走神经性阵发性AfAf发作前常有心动过缓,多在夜间、休息、进食后或饮酒后发作,男女发病比率为4∶1,发病年龄在40岁~50岁。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LF降低、HF升高、LF/HF降低[2,3]。RMSSD和PNNSO也是反映心率的快速变化,评估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其值增高[4,5]。治疗可采用用力屏气、行蹲立运动等通过精神、神经因素的应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减弱迷走神经亢进程度,达到纠正心律失常,使症状缓解或消失。阿托品可阻断迷走神经,缩短窦房结恢复时间,加速窦房传导,缩短房窦传导时间,改善房室传导,因而具有治疗作用。

1.2交感神经性阵发性Af在发作前窦性心率增快,多在日间发作,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发病年龄常多在60岁以上[6]。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SDANN和LF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反映交感神经的活动,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SDANN降低,LF升高、HF降低、LF/HF升高[2,3]。治疗应采用β受体阻滞剂、镇静剂及治疗原发病。

1.3早搏触发后阵发性Af阵发性Af是由起源于左心房的房性早搏触发(V1导联为正向P波和aVL导联负向或双向P波[7]),早搏起搏点可能在肺静脉及其附近(局灶起源性Af),绝大多数为单形性,具有典型PonT现象,即使个别Af前无房性期前收缩,可能是局灶节律点隐匿性放电所致[8]。值得注意的是:局灶起源性Af与迷走神经性阵发性Af有许多共同特点,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诱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较长,而且Af通过运动、用力等刺激交感神经的方式均可以终止Af的发生。而对于局灶起源性Af射频消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1.4预激综合征伴发Af预激综合征伴发Af的特点为快速心室率Af(180次/min-220次/min),常伴有明显症状,低血压、休克、急性肺水肿。当最短RR间期<220ms时,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增高[9],要注意测量最短RR间期,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尽早行射频消融治疗。

2持续性Af动态心电图观察要点

2.1静息状态心室率Af的心室率控制范围各家观点不尽一致,多数主张静息时控制在60次/min-80次/min[10],通常夜间心室率较日间低10次/min,如夜间心室率不下降或上升,高度提示心功能不全或容量负荷过重。地高辛可通过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来控制静息状态Af的心室率。

2.2运动状态心室率轻度活动时,心率增加到80次/min-90次/min较适合Af患者,AFFIRM的标准为6min步行试验时心室率<110次/min。当超过110次/min时,可增加左心房充盈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可缩短左室充盈时间,使心排血量下降。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控制运动时心室率。

2.3Af伴长RR间期(RR间期>1.5s)Af时长RR间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出现[11],夜间明显多于日间[10],器质性心脏病明显多于非器质性心脏病[12],其产生机制,隐匿性传导:因为隐匿性传导可以在不应期正常时产生长于短间期数倍的长间期,但只有多层次隐匿性传导才有如此大的作用,而构成多层次隐匿性传导的条件较为苛刻,所以这类长间歇偶发,如过于频繁,则提示房室传导不应期延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由于心房肌中自主神经末稍丰富,易受植物神经影响,夜间和睡眠状态时长间歇增多,而日间长间歇少;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房室传导延长,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对比用药前后长间歇的变化判断是否药物的作用;病理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列情况下出现的长RR间距,可以诊断Af合并Ⅱ度房室阻滞[9]:Af发作前后有持久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有频发的大于2.5s以上的RR间距,伴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平均心室率<40次/min,QRS波群时间明显延长者。对于偶发的时间在2.5s以内的长RR间歇可以不予理睬,但是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总之,从AECG检测中,注意观察上述要点,可能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组.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1,5(2):63.

[2]AndresenD,BruggemannT.HeartVariabilityPrecedingonsetofAtrialFibrillation[J].JCardiovaseElectrophysiol,1998,9:526529.

[3]FioranelliM,PiccoliM,MiletoGM,etal.AnalysisofHeartRateVariabilityFiveminutesbeforetheOnsetof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J].PACR,1999,22:743749.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率变异性对策专题组.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252.

[5]唐继志,张晓红.心率变异性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4):257259.

[6]王利,单兆亮,田媛等.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3):1214.

[7]王龙华,谢英,周玉杰等.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心律变化特点的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6):417.

[8]张蓉.局灶起源性房颤动态心电图表现[J].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2(11):8984.

[9]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2,449.

[10]梁群.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1):3233.

[11]Nattels.Newideasaboutatrialfibrillation50yearson[J].Nature,2002,415:219.

[12]庄国强,宋治远,舒茂琴,等.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分析[J].中国新医学,2004,3(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