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课中“目标导学”模式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略谈历史课中“目标导学”模式的作用

梅成富

梅成富青海省囊谦县民族中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教师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此,本人在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历史课中采取“目标导学”的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下面本人就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谈谈这种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方面

我设计了两种以上的目标导入方式,看看哪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第一种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解放战争的历史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问题:解放战争期间,发生了哪三次著名的战役,从而扭转了局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联系性。第二种是依照本课引入内容(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路上的故事,毛泽东形象地说:“今天是我们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同时提出这样的目标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进京后的情况怎样?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地听老师讲故事,并推测、思考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应该学习本课内容,从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标。

二在学习新课这个环节中,继续采用“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归纳总结,这个模式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列出目标问题,指导阅读;鼓励发言,倡导自学;分层指导,自主探究;组织交流,归纳总结。这四个部分要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1.列出目标问题,指导阅读

这是学习新课的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根据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列出如下目标问题:(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的会议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2)开国大典是哪年哪月哪日举行的?请说出大典的概况。(3)开国大典的举行就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4)西藏是什么时候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合上述目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页至第六页导入框内容、正文、小字部分、自由阅读卡、图片、示意图这些材料,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字、词、读音等问题,特别是那些语文基础较差,对字、词、句理解难度大的同学要给予特别的帮助,使他们有信心找到目标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的内容,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了积极性。

2.鼓励发言,倡导自学

明确了目标,又通篇读完了教材内容,就要鼓励学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看看他们的自学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此环节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历史学习兴趣不大、没有主动性的同学,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根据回答情况,给出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树立自信: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教学内容的兴趣。

3.分层指导,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回答,对于简单的历史知识学生易把握,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和意义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例如:开国大典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意义在课本第四页正文一、二段。但还要深入、细化目标问题,这是教学的核心部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目标进行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使生生间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火花,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这两个基础知识后,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什么说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西藏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等内容展开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解决,要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解决本课教学难点,同时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组织交流,归纳总结

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使之趋于完善,从而真正解决难题,达到了大胆发言、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目标。在交流中大多数同学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原因是结束了长期以来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成立了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就很难把握。因为学生对同一历史时期世界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关于西藏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而不使用武力,学生得出了西藏地处高原,且路途遥远,解放军进不了西藏这样的结论。学生没有看到藏族在历史上与各民族的交往,引导学生应从民族感情、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认识。因此,在交流中,要围绕目标多启发,使目标问题更清晰,知识系统更完善,达到分析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境界。

总之,经过探索“目标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收到了显著成效,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和怎么学,切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