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王优沈霞钟君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次肿瘤组调查病例来源于我院肿瘤科2014年6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40例青少年肿瘤患者,另选取身体正常的某中学40名学生为常规组对象,对两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肿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分量表的因子评分皆高于常规组,差异较大,且P<0.05,此外,肿瘤组患者的SCL-90总分(134.71±40.42)分比常规组(129.93±38.71)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及时对其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其治疗配合度,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青少年;肿瘤;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129-02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肿瘤呈现出了发病率高以及趋于低龄化等特点,是当今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1],目前在国内每年新增的肿瘤患者有160~200万,而最终死亡的人数约有140万。肿瘤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加上担心预后效果,通常会伴随着焦虑、抑郁、恐惧等不安情绪,特别是青少年肿瘤患者,正处在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期,其心智发展还没有成熟,对疾病缺少一定的认识,加上对死亡的恐惧,通常承受着比成年人更大的心理压力[2]。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及反复发作,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及时了解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肿瘤组调查病例来源于我院肿瘤科2014年6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40例青少年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皆符合临床上肿瘤诊断标准。另选取身体正常的某中学40名学生为常规组对象,两组青少年皆无无意识障碍,能自主沟通,对本次调查内容提前知情,并自愿配合调查研究,排除精神障碍及不能很好配合研究者。所有青少年男女比例为1:1,年龄为14~19岁,平均年龄16.12岁,两组青少年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差异(P>0.05),可进行调查研究。

1.2调查工具

(1)采用医院自制的《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青少年姓名、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治疗方式、学习(工作)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2)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中文版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3],该问卷调查共计有90个项目,主要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分量表因子进行检测;每个项目分为5个等级,共计5分,其中从1分到5分分别对应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个等级;因子分主要是指9个分量表的总得分,如果大于2分,则高于正常均分,可以间接反应被调查者有该方面的健康问题;总分主要是指90个项目的总体得分,根据SCL-90的最终总评分可以间接的反应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各因子分则可以间接的反应各症状群。

1.3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匿名调查,向所有接受调查的青少年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以及每个项目的填写方法。于护理前后安排专门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所有问卷。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SPSS22.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SCL-90各因子评分采用(x-±s)表示,并通过t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肿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分量表的因子评分皆高于常规组,差异较大,且P<0.05,此外,肿瘤组患者的SCL-90总分(134.71±40.42)分比常规组(129.93±38.71)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3.1青少年肿瘤患者心理健康分析

青少年主要是指11~18岁这一年龄阶段,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心理及心智等各方面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自我意识正逐渐形成,但通常其身心还未稳定,极易出现两级波动,是心理行为异常的重要阶段[4]。青少年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加上死亡的恐惧,其心理健康更不容乐观,通常表现为情绪异常、主观感觉异常、判逆、依赖性、自我、疑心加重等[5]。本次通过对40例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分量表的因子评分皆高于常规组,差异较大,且P<0.05,此外,肿瘤组患者的SCL-90总分(134.71±40.42)分比常规组(129.93±38.71)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肿瘤患者大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加上年龄小,心理尚不成熟,课程被耽误,害怕学习跟不上等问题,往往爱哭泣,对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的敌对心理,不肯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严重的影响治疗效果。针对青少年现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几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很难满足肿瘤患者的需求,心理因素对肿瘤患者,特别是青少年肿瘤患者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

3.2护理干预

3.2.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需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生及主管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入院时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了解疾病知识及相关注意点。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及工作的间隙,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在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治疗操作的依从性,可帮助患者躯体、情感、精神上得到更大的安慰。可以每隔2周举办一次同龄病友交流会,增加青少年患者间的交流机会,并邀请一些成功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进行经验交流,增加其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3.2.2社会支持青少年的生活圈主要是以及家庭及学校为主,其心理压力源大多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及对父母的依赖[6]。父母是青少年患者最大的后盾。青少年肿瘤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其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更为严重。良好的家庭氛围、精细的照顾、细心的关怀能增强信心降低负面情绪,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服务者、参与者、组织者应发挥其互帮互助的积极性,提出指导性意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为此需加强与青少年患者父母的沟通,让父母及时对青少年患者进行鼓励与支持,对于悲观、自我放弃患者,要及时给予劝导与抚慰,以加倍的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念。

3.3.3健康教育及时告诉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源,让其明白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耐受力。并加强对其的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及运动方式,以促进疾病的恢复。可以根据患者与家属不同的文化层次及心理问题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方式,让患者更直观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此外,可以定期举行健康教育座谈会,让患者与家属皆接受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知识。

4.结论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特别是青少年肿瘤患者,身心健康皆处在人生转折期,其心理健康更不容乐观,及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其治疗配合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94-195.

[2]刘兴丽,林静,周成宇等.青少年肿瘤患者化疗心理状况的质性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8):2615-2617.

[3]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4]刘永芳,毛杜鹃,何守凤,等.青少年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7(03):293-294.

[5]吉小燕.青少年肿瘤患者的护理方式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71.

[6]徐国英.青少年/青年肿瘤患者病情知情意愿与心理压力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