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实践)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总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4

“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实践)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总报告

覃妤袁艳容

覃妤袁艳容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五中学564600

摘要笔者对“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实践)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做了分析。

关键词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

一、课题研究背景

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明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时隔370多年,这仍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学科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新的贡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水平的关键。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此,我校积极申报、开展“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以期引导全体教师继续致力于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方法、好途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快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已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在很多学校,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注重技术层面的许多工作,注重技术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却重视不够。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2.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外加满身粉笔灰”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就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现代教育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3.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够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有效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育优质高效。研究此课题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理论目标

通过有效技能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与创新中掌握教学设计、理论支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并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探索出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二)教学实践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改善教学活动,探索教师有效技能的培训模式,培养教师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把获得的信息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2.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深入探究并最终构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内容

《教师有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就教师的有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些有效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1.有效技能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2.多种方式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3.培养教师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

4.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有效技能提高的长效机制。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辅以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主要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首先确定文学的思想教育功能研究的可行性。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组将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3.实验总结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总结本课题实验教师中善于反思的经验、反思的具体策略。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在论证课题以及进行理论探讨时均会使用这一方法。

此外,还将运用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材料,以丰富研究的成果。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和完成情况

(1)前期准备阶段

负责人及参与人:袁艳容、覃妤;

目标:建立课题组,拟订研究方案;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填写《申报评审书》;收集文献资料;对研究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初步研究;修改并完善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成果:完成申报立项工作;撰写出对课题初步研究的论文;

时间:(2010-6-14—2010-6-23)。

本阶段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

(2)实施阶段

负责人及参与人:袁艳容、覃妤、陆洪强、罗尧、杨伟、赵静峰、、朱红梅;

目标:按方案制订各年级段课题实验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观摩实验课、评优课和教学论文竞赛,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成果:形成以上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时间:(2010、9—2011、9);

本阶段完成了《开题报告》一份,召开了开题大会,并且落实了具体的研究分工;举行了6次校性的课题公开课题,并且到校外听了3次观摩实验课,开展了两次课题交流学习会议。

(3)总结阶段

负责人及参与人:袁艳容、覃妤;

目标:研究并完成使师生建立合作学习意识的正确途径、科学方法;

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课题论文集;接受专家的评估验收;

时间:(2011、9—2012、3)。

本阶段完成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和汇编课题论文集工作;各个分工负责人均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4)结题阶段

负责人及参与人:袁艳容、覃妤、朱红梅;

目标:将实验研究的成果逐步向同类学校推广,争取更大范围。

检测方案实施效果,完成结题报告;

时间(2012、3---2012、7);

本阶段准备好了一切课题结题材料;在本地区对课题研究成果在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了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召开了学习交流会,探讨了课题研究经验;在校内对课题进行了会议性总结;完成了结题报告一份;申请结题。

七、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教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培训、学习及课堂实践,使教师接受《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理论要求,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对固有思想的冲击,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明确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师就要由台上的“主演”变成场内的“指导”,真正成为问题的引导者、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情感的支持者。

(2)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新颖、多样、合作、交互

新颖: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专业、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网络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照顾,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

合作: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交互:在“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可以形成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各课题组成员按学校有关课题实施细则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总结了一批经验,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多个论文获奖励;学生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化学竞赛中获奖。

2.转变了学生的学

(1)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协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便利,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课题开展期间,向全区开展了“先做后说、先学后做、当堂训练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其他学校的肯定和赞赏。

(2)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共享、个性、主动、互动

共享: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他可以利用网络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机会。

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主动:“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

互动:“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3.开发了一批学科的课程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校园网空间建立了教学论坛、聊天室、QQ群等交流平台;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约(拥有1—3年级化学的教学课件、素材);汇编了篇课题研究获奖和发表的论文集锦1集;汇编了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1本;汇编了个优秀课件集锦;优秀课堂实录集锦。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保证:学院领导对于本课题的申报给予了高度的关心与重视,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安排相关行政具体负责。研究老师兢兢业业的从事教学研究和教改工作并一直坚定的研究者教育资源整合的思想教育功能性。

2.制度保证:课题组明确了实验教师的权力和义务,课题组将定期活动,交流相关经验,学习相关理论。要求课题组成员人人上课,个个有参与的课题项目。学校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充分提供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

3.物质保证:学院为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硬件、软件的支持。

4.经费保障:学校院将全力支持实验的开展,保证解决实验所需的各项经费,同时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硬件、软件的支持包括出差费、调研费、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研讨会议费等;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设施。

5.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老师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定期参加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

九、教师有效技能与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二)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将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

(三)总结提升推广

对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层面:没有能够为所有学科教师配齐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备课教学资料库建设不足;

2.课题组层面:研究活动的组织有待更为规范、更具针对性,课题过程性管理有待更为精细;

3.子课题组层面:部分骨干成员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科研究总结有待完善、提炼,学科研究特色不够鲜明;

4.教师层面: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低,研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研究面窄,研究浮泛,专业发展较他人慢而少;

5.“课堂教学”层面:有些课堂运用“、先学后做、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还不够充分和不够完美,学校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水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效益较差。

(二)今后的设想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时才深刻的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也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如何充分运用“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理论指导开展实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问题,我们思考较多,但对实验教师理论引领不足,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高层次的理论支撑,还需要不断探索、验证。

2.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需要逐步提高,课件开发的范围不广,档次不高,今后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的理论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尤其要提高网络与学科的整合教学的研究水平。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求教师每上一堂研究课就能写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或案例,扎实提高研究成效。

3.进一步建设课题研究管理机制,规范课程研究程序,开发教学软件;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库的建设,增强品牌意识。

4.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收集、分类、整理、上传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十一、研究反思及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我校化学科组大多数教师了解并掌握“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开展课堂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

1、本次课题研究学校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研究,而每位教师教学任务及教学管理工作繁重,相当多的培训和任务都要在课外时间完成,因此,在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中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课题研究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2、教师有效技能达到了提高,但是一定要应用到教学中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提升教师观念,要让每个教师既认识到提高有效技能的优势,又能真正将有效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最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我校每位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虽有部分教师的博客实现了与社会、家长的互动我们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进行总结与反思,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

课题的结题,并不代表实验研究的结束。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时不我待。如何让每位教师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现有的实验经验和成果,继续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发展,继续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R·M加涅著、皮连生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皮连生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盛群力等主编:《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R·M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范晓玲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柳斌总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