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魏廷颜

魏廷颜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西宁810012)

【关键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93-02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于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X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机械通气(MV)是支持其呼吸功能,提高ARD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疗重要的手段。我科2009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ARDS患者20例,早期行有创机械通气,做好呼吸道及其他各项护理工作,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6~78)岁,平均(62.53±0.96)岁,均符合下列条件:①临床上患有慢性肺、胸、心疾患者严重通气功能障碍者;②经面罩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患者;③入院未使用机械通气前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2)<5.35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97KPa(1KPa=7.5mmHg)。

2.方法

2.1建立人工气道

经口腔行气管插管,其中2例拔管后12小时再次严重缺氧而再次插管,1例因留置插管时间过长,为不影响进食及利于排痰而行气管切开。

2.2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时间2d~22d,平均9.8d。通气模式初期为辅助/控制通气,病情好转,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后,改为自主呼吸+压力支持通气(PSV);吸氧浓度为0.45~0.60,平均0.50;潮气量按(10~15)ml/kg;呼吸比1:(2~2.5),呼吸频率(16~20)次/分,其中15例患者使用呼吸末正压(2~5)cmH2O。吸入氧气浓度(FiO2)常为40%~60%。ARDS使用机械通气的原则是早用早撤,既可减少呼吸机依赖,也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1]。当患者生命体征正常,FiO2≤40mmHg,PaO2≥80mmHg时,PEEP≤4cmH2O、SIMV次数6/min、PSV水平≤8cmH2O时,循环稳定,呼吸次数≤30次/min持续2h以上,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可以考虑撤机。

2.结果

本组20例患者,治愈1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低血压2例(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10mmHg。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6次/分)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积极应用各种药物对症治疗,症状均得到控制。

3.护理

3.1一般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自身体液的平衡,需要严格控制液体输入的速度。合理安排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提升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水平,合理预防感染。要求口腔护理一日两次,每日对患者进行温水擦浴,每小时翻身一次,每小时扣背一次,保持被褥干净整洁,有效预防患者发生褥疮。

3.2心理护理

通常ARDS的病人,由于病情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时无法表达意愿,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急躁、孤独、无安全感等[2]。护士应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鼓励并说服其配合治疗,说明各种操作的必要性,消除顾虑,使其树立信心并安全度过危险期。

3.3机械通气护理

3.3.1对患者人工气道进行护理:(1)对于患者气管处插管进行护理,保证患者的气管插管位置准确无误,将其进行固定后,每日进行插管放置位置的以为,有效降低导管压迫口腔黏膜以及对舌的长期压迫,对于神志不清不能够进行合作的患者,需要将其上肢进行绑缚,保证不会误伤气管插管,给予少量镇静催眠类药剂。(2)气管切开的护理,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3)及时吸痰,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提高氧浓度,对ARDS病人进行吸痰时选择小负压(10~20KPa)对病人更有利,可避免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和创伤的危险[3]。(4)保持良好的加温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使患者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因此必须进行人工加温加湿,以保护呼吸道粘膜纤毛及腺体功能的正常。湿化罐温度保持在32~34℃,每天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蒸馏水;如果痰液黏稠时,向患者的气管内注入三毫升左右的湿化液,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进行口腔吸引,有效预防患者出现阻塞的可能。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本身具有咳嗽的能力,嘱患者深呼吸,将深部的痰咳出,能够具有更好的效果[4]。

3.3.2监测呼吸机: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检查呼吸机的通气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记录呼吸机参数并进行有效调整。20例患者上机以后要求全程进行呼吸指标的监控。对患者进行呼吸机佩戴前,严格监护动脉血气,尽量保证患者在意识清醒后进行血气测量,撤离呼吸机的时间为患者意识清醒,保持半小时左右方可撤机,维持PSV支持压力减至(5~10)cmH2O且维持2小时后,另外对于一些有特殊病情变化的病例,在用机过程中,加测血气分析1~2次。

4.小结

对于ARDS的患者,合理的机械通气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及监护可明显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加强气道管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降低身心刺激,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韩广彦,贾金华.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1):19.

[2]昝新华,郝近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舒适改变的相关因素探讨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11-12.

[3]李晓兰,徐卫红,侯翠霞.不同负压吸痰在ARDS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2):2-4.

[4]徐翠莲,周红,梁彦.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体[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