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孙均可

在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写作亦如此,俗话说的好:“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起文章来平铺直叙,就像在平川上看风景一览无余,知头见尾,那就味同嚼蜡,索然无趣了。如《范进中举》一文,主人公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进因此不去乡试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疯了;他如果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可适当运用这些技法:

一、悬念法

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使读者产生急于知道结果的念头,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而作者却不把结果告诉读者,让读者的念头悬在那里以吸引读者往下看,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揭示谜底,波澜顿生。

如鲁迅的《祝福》,开头写在鲁镇年终“祝福”的喜庆中,祥林嫂却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以及祥林嫂第二天突然的死去,都是一个谜团,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和愤慨: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从而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误会法

这是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以形成对该人物的有利或不利环境以此展示人物、事物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曲折生动。运用误会法有时把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因误会而形成的矛盾冲突;有时使读者和误会人物同时误会,直至误会解决才恍然大悟;也可以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

如沈从文的《边城》,祖父听到大老来给翠翠唱歌,非常高兴,第二天便进城去鼓励大老继续唱歌:“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的第一号。”谁知唱歌的竟是二老,祖父自己误会了,顿时“脸色那样难看”,文章的情节从而曲折起来。

运用误会法注意不要事先有所暗示或表露,要有意给读者造成错觉。

三、巧合法

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的起伏曲折。

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即没有相配的发卡来装饰。于是圣诞节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卡,而妻子却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空了。作品妙用巧合法,既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突出夫妻之间感情真挚、诚笃,读来催人泪下,又让人深思。

“无巧不成书”,巧合要真实,合乎情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哗众取宠。

四、藏露法

就是作者把“底”先藏起来,最后才出其不意地抖露出来,把文章推向高潮,造成文章的波澜。

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画》,写张副市长爱画画,某日一酒楼老板要以两万五的高价买他快要画完的《奔马图》,市长妻子回来听说后说了一句话:“你前几天在市里参赛的《百竹图》,在一千多幅参赛作品中只排了六百多名。”市长一听大吃一惊:原来酒楼老板是想找借口贿赂我啊!便再也不提画的事了。文章结尾才把“底”露出来:多年后市长才知道《百竹图》其实是一等奖,妻子说谎是怕自己犯错呀!文章不由不引人深思。

运用藏露法要注意:如果只“露”不“藏”,平铺直叙,读者失去了探索的乐趣,然而只“藏”不“露”,也会使人不知所云,产生误解。所以,要有藏有露,“藏”的自然合理,“露”的新颖别致,这样才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抑扬法

通过文笔的褒贬造成文势起伏的方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使文章前后造成强列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波澜。

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作者小时侯被蜜蜂蜇了一下,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这是抑。文章结尾感慨蜜蜂的可爱,“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是扬。欲扬先抑,使文章曲折有趣。

运用抑扬法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作者感情变化的规律,这样才会真实感人。

六、陡转法

指情况突然剧变化,往往在顺、逆之间发生180度的大转变,出人意料。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读者产生强烈刺激,引起读者急切关怀,亦使文章更具思想与情感张力。

如莫泊桑的《项链》,当玛蒂尔德花十年工夫偿还女友的项链时,才知道,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思考。

运用此法要注意转的合乎情理,不能游离情节,为了突转而突转。

当然,一篇文章也不是说只能用到一种兴波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我们更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贵自然,如风行水上,切不可为了波澜而矫柔造作,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