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用不同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

安文卿

(河北省唐县王京镇东冯村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80-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读来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关键词:品读;情感;语文课堂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不断充斥着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在动画片、游戏机的吸引下,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锻造良好的文字基础以及出色的语感。《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才能使其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读来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和学生一起共同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

一、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品读”之“品”是三口,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如《林海》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他是这样描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的:“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岭顶下至山脚,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我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大不一样在哪里?”我话锋一转,引出下文,接着进行了省词比较读: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出示的句子与原句不同,学生在比较读中品味到两个句子都是在描摹大兴安岭的形态多,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字,说明大兴安岭的岭虽高也有限,虽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都悬殊不大,因此给人“温柔”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形成了动态感。接着用“可是”,话锋一转,从所见过渡到所感:一是与秦岭对比,进一步感到其温柔;二是通过对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叹,流露出对新社会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最后进行词序换位比较读: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那么多条岭。换位读中体会到句子也是在写岭的特点,但是写得比较含蓄。火车“疾弛”“几个钟头”,沿途擦过车窗的岭多得看不过来,何况山势仍在蔓延,“看不完”可见其多,“看不厌”不仅因为岭千姿百态,更与岭的线条柔美,令人赏心悦目有关,后句的表达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多少条岭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岭的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

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辩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引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

二、“情深深、意切切”奏响主旋律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你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菘舟。”这是山东济南的特级教师闫学来对王菘舟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下面我们不妨体验一下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中的一个片段:

……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长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在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却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在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用生命之音,奏出文本的生命内涵

语文是人类“诗意栖居地”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人文性在我们的文本中正是这样的一个“精灵”,它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却不易被学生发现。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应该引领孩子们去感悟文本的精华。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从文本的“精神”与“生命”处获得。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文本的生命内涵融于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与学生一起动情,用真挚、深沉的情感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与老师一起动情:高兴着作者的高兴,伤感着作者的伤感,赞叹着作者的赞叹,愤怒着作者的愤怒……。

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因此,教师饱满热烈的读能很快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使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