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这样,他会更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我不这样,他会更差

柴淑芬

柴淑芬徐州市城北中学

我教初中英语已近20年,然每每拿到统考中考成绩单,心有隐痛,即便间或总成绩获奖也高兴不起来,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好的太好,差的太差。

按百分制计算,高至90分低至20分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中等生只有不到30%。“低分太低”,成了校长表扬我的必不可少的转折语。

校长提醒我注重学困生,同行戏我“两极分化典型”,我则以“朽木不可雕”驳之。打心里说,我并非对学困生不闻不问,而是闻经数次终如此,渐失信心。学困生多多少少也因我的态度更加自暴自弃。多亏了母亲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逐渐改变了这种教育思路和心态。

那是去年寒假时,得知多年来母亲都把我们孝敬她的钱分一部分给最小的四弟用,我们纷纷责怪母亲太过偏心。的确,兄妹五人中,只有四弟留在乡下,婚后靠二亩薄田度日,日子是紧巴些,但也不该“享用”二老的钱物。母亲没有多加辩解,只是略含自责地说:“我不这样,他会更差”。

探亲回来,我反复琢磨这句:“我不这样,他会更差。”母亲坚定温暖的眼神,朴实的话语,让人看到了母爱的智慧和无私。这不正像我教过的学困生,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他们的成绩差是否也跟我没有尽心尽责,没有更多的关心有关呢?我应该怎样做到“这样”呢?我决心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全体的同时侧重学困生。

要实施这一教学思路,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他们因何而“差”,以有的放矢。

生理因素有的学生是因为遗传或疾病等方面的因素,生理某方面不健全,表现为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行为障碍等。此类学生因自身缺陷,学习进步不明显,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大都有自卑、弃学的心理。

环境因素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残缺,长期得不到家的温暖和调适,心理压抑,乖戾孤僻;或因家长沉溺于麻将、电视和网聊等,忽视对孩子的管束和教育,而放任自流。此类学生调皮,任性,自我约束力差,随意性强,在班级里有较强的破坏性。

心理因素有的学生则天性谨慎,内向,怯懦,心理脆弱。遇到困难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因噎废食,干脆不学。久之厌学,不求上进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结合我教过的案例,我发现不考虑学习态度,大多数学困生都曾碰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困难。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更加发奋图强,但对于大多数未成年人来说,这些“坎”需要家长,尤其是老师的协助来迈过去。一旦这类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疏导,必然会厌学,成绩下滑,甚至退学。

看来,特别的“偏爱”是必须的。而且还需要针对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和心理特征,用不同的爱给予不同的疏导,我开始做出尝试:

一、针对生理因素,用真挚的爱感化

情感是一种潜伏的内动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所说:“和善,亲切的热爱——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对属弱势群体的学生,特别是有生理障碍的学生,不歧视,不嫌弃,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程鑫是我现在所教班级的一位口吃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脸涨得通红,憋半天还答不上来。怕他尴尬,有一段时间我都不再叫他回答问题。但“我不管他,他会更差。”于是我找机会给他讲上届学生邱同纠正口吃的故事:邱同口吃但不自卑,反而用高声朗读英语短文的方法纠正口吃。后来他不仅摆脱了语言障碍,还顺利地考上了高一级学校。

“邱同口吃自纠后能成才,我也未尝不可。”程鑫自此信心大涨,有了学习的对象和动力,开始慢慢克服口吃。我顺势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用英语和他对话,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意多锻炼他的语言交际能力。两三个月后,程鑫再“卡”住时,不再自卑气馁,不再脸红,渐渐地能在广庭大众之下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二、针对家庭因素,与家长同舟共促

家庭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很大比例学困生的不良习惯来源于家庭,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对于沉迷于电视,麻将,网聊不良习惯的家长,利用家访、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楚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讲,指导他们有意识地阻断家庭不良习惯的影响。

比如“留守”学困生,我定期与家长通话,提醒他们尽量多与子女通话,或多抽时间回来看看,关心孩子的学习;联系不到家长的,我干脆直接带他们到我家学习。李媛媛的父母离异后各自去了南方打工,让媛媛跟着奶奶过,原本活泼上进成绩也算中等的女孩子从此沉默寡言,一蹶不振,成绩直线下滑。为了帮助她走出破碎家庭的阴影,我经常带她去我家,和我儿子一块做作业,顺便开小灶解决她学习上的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也曾打电话给她父母,没想到她们互相推卸,还嫌我多事。面对如此不尽情理的家长,我只能收起怨恨投以满腔的爱去多关心她。媛媛生日时,我还和同学们特意在教室里为她举办了个生日会,笑容和进取心终于又回来了。

三、针对心理因素,给后进生多一点爱

多数学困生有胆怯,自卑,孤僻的心理,上课时一个个如哑巴不愿开口。究其原因,一是根本不会,以缄言遮“丑”;二是被优秀生强“食”。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到人”和“四优先”的方案。

1.教案内容到人。改教案“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内容覆盖全体的同时兼顾学困生,特别设计一些利于障碍学生的答疑,做到“案”中有人,人中有“别”。

2.教案设疑到人。教改后的新课标统一设疑内容较多,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转化为难,中,易适宜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答疑。

3.课后作业到人。分层次,多梯度,因人异题地布置作业,避免学困生因解题困难而抄袭他人作业。让他们体验自行解题战胜困难的喜悦。

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四优先”。

1.批改作业优先。对于学困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做到面批,耐心启迪,指出错误,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课堂提问优先。把在课堂中容易解惑的问题用眼神、手势“逼”学困生抢答,答对了,及时表扬,帮助他们丢掉自卑,树立自信。

3.课堂演练优先。在多数学生都喜欢上黑板演练的情况下,多给学困生上台“练兵”的机会。

4.课后辅导优先。课堂教学中的新知识学困生难以接受,课后及时拉他们一把。

自从实施教案“三到人”课堂“四优先”后,真正调动了全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连一向胆怯的苏静,当看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竟高举着手边说:“老师,那错了。”然后走上黑板改写老师的“错误”,喜滋滋地返回座位。

现在,每当我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我真的由衷地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她的那句质朴大爱的一句话:“我不这样,他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