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协调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论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协调转变

王亚伟常涛涛史子帅

王亚伟常涛涛史子帅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摘要:作战协调,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分)队的作战行动在时间、空间与目标上进行的调整与控制。其中,计划协调、指令协调和目标协调,一直是军队作战协调的基本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随着作战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等,未来战场上的作战协调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关键词:作战协调;三个转变

机械化条件下,由于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弱,指挥控制结构呈树状特征,相关信息不能顺畅、自由地在各作战系统中流动,导致指挥员不能对战场情况进行实时或近实时地掌握,因而对作战行动的准确控制能力不足。信息化条件下,随着参战军(兵)种的增多,作战规模的扩大,战斗行动将在陆、海、空、天、电、心理等多维空间同时展开,作战协调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广,加之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战前再周密严谨的协调计划也不可能与战场情况相吻合,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战场C4ISR系统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作战协调就逐步转向以随机协调为主。即在作战过程中根据战场上新出现的情况,随时协调诸军(兵)种部队的作战行动。当然,以随机协调为主并不是不要预先计划,只是对其依赖程度有所降低而以。

传统的以平台为中心的作战,由于各军(兵)种作战系统处于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状态,情报信息互通性差,相互间行动协调受作战编组、指挥程序、指挥关系和指挥范围的限制,难以达成平级间的自主协调。因此,作战协调只能按照指挥关系,在上下级指挥机构或部队之间进行单向指令协调。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一体化的战场信息系统将分布在多维空间的各种作战力量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挥信息可以在各种作战力量之间进行实时的传输,使得指挥控制信息链与行动协调链相分离,从而形成了两条相互独立的指挥控制信息流。行动协调链可以通过请求支援、通报情况、指示目标、识别敌我等方式,使协调信息在不同作战部队之间顺畅流动,使分散部署的战役军团、战术兵团、甚至战术分队之间不受指挥建制和指挥程序的限制,达成最佳的协调效果。于是,协调方式开始由上级指令协调为主,向平级自主协调为主转变。即各平行的作战单元拥有协调的申请权和决定权,能够根据战场总体态势,自主决定协调动作,而不必一味请示和等待上级的指令。

未来战争中,随着指挥控制网与火力打击网等联为一体,实现了各种战场信息的适时传送,并使联合火力打击的适时决策、适时指挥、适时评估和适时调控成为可能。作战行动也一改过去地毯式轰炸、饱和式攻击等工业时代的“粗放型”作战方式,更加强调兵力的精确使用、时间的精确利用、行动的精确到位、效果的实时生成。在此情况下,作战协调开始逐渐转向以效果协调为主。即某一部(分)队作战行动,是以其他部(分)队作战效果为基本依据,适时进行协调和控制的,以此来实现各军(兵)种部队作战行动的相互协调和作战效果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总参军训部.军事高技术知识教材[M].解放军出版社,2010.9.

[2]周国泰.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9.

[3]朱建新等.现代军事技术教程[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4.

作者简介:王亚伟,男,1995年生;常涛涛,男,1992年月生;史子帅,男,1996年生,3人系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装甲步兵分队指挥专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