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医生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 1

某医院医生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张六萍

张六萍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0306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71-02

医生作为人类健康的维护者,拥有最大的潜力,在促进戒烟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我院开展了医生控烟项目,通过3个月的干预,现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某医院所有在职医务人员。

1.2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晋中一院全部72个科室为监测单位。调查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控烟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职工控烟工作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干预前回收有效问卷620份,干预后回收有效问卷574份。

1.3标准吸烟者为过去吸烟总数达到100支的人;吸烟率为吸烟者在目标人群中的百分比;现在吸烟者为调查时过去30天内正在吸烟的人;现在吸烟率为现在吸烟者在目标人群中的百分比。

1.4干预措施①开展创建“无烟医院”活动;②设立戒烟门诊;③积极开展院内外健康知识传播;④加强对职工进行戒烟和被动吸烟危害相关知识、戒烟技巧的宣传和培训。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干预前有效问卷620份,男性365份(吸烟者168人),女性255份(吸烟者3人);干预后有效问卷574份,男性338份(吸烟者155人),女性236份(吸烟者2人)。干预前现在吸烟者男性为175人,女性为2人,干预后男性为128人,女性为1人。

2.2医生吸烟情况调查表明,晋中市医生吸烟率为27.5%,其中男性吸烟率46.0%。干预后现在吸烟率由28.5%降至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5.770,P<0.05)。跟病人谈话时有吸烟行为的医生由22.9%降至17.7%,从不吸烟构成比升高5.2%;具体见表1。

表1干预前后医生在不同场合的吸烟情况(%)

场合干预前(n=144)干预后(n=119)ZP

跟病人从不77.182.3

谈话时有时22.216.0

经常0.71.729.84<0.01

上班时从不19.427.7

有时73.666.451.92<0.01

经常6.95.9

2.3医生对吸烟行为的认识情况

干预后,医生对吸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其中,对低焦油、低尼古丁烟对身体危害不小的知晓率由原来59.2%上升67.2%,对吸烟成瘾是慢性病知晓率由原来7.3%上升到85.4%,详细见表2。

表2干预前后医生对吸烟行为的认识知晓率

2.4医生对吸烟与相关疾病的认识情况干预后,医生对吸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认识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吸烟与肺癌、冠心病和肺气肿的相关性,前后无明显改变,认识率都在85.0%以上,见表3。

表3干预前后医生对吸烟与相关疾病的认识率情况

相关疾病干预前(%)干预后(%)V2P

骨质疏松48.356.316.03<0.01

肺癌97.797.80.01>0.05

冠心病90.888.02.52>0.05

肺气肿93.491.81.08>0.05

2.5医生对被动吸烟与相关疾病的认识情况被动吸烟可导致表4中所有疾病。干预前后,医生对吸烟与婴儿猝死综合征、肺癌相关的认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对被动吸烟与肺癌、冠心病、肺炎、哮喘的相关认识率都在70.0%以上。

表4干预前后医生对被动吸烟与疾病的认识率情况

相关疾病干预前(%)干预后(%)V2P

婴儿猝死综合征41.153.518.3<0.01

肺癌97.795.64.15<0.05

冠心病87.485.21.25>0.05

呼吸道感染72.472.50.01>0.05

哮喘85.085.90.19>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干预前后,医生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效果不太明显,印证了控烟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分析其原因主要可能与本次干预的时间较短、干预措施实施不严等有关。但同时也看到吸烟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控烟干预初见成效。干预后医生在跟病人谈话时从不吸烟和上班时从不吸烟的行为形成率有所升高,说明医生的自制力相对普通人群来较强,进行控烟干预切实可行。但是,对某些认识仍需进一步加强。如烟中的尼古丁不是引起大多数癌症的化学物质,被动吸烟还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等。众所周知,吸烟具有成瘾性,戒烟较难,而医生是向尼古丁成瘾的人提供帮助的较佳人选。因此,应加大控烟力度,加强对所有医务人员烟草知识和戒烟技能培训,引导其端正控烟态度,以身作则,做控烟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