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2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20例疗效观察

韦会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100

【摘要】目的:本文就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上尿路结石患者120例,本组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对本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石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在结石一期有9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79.2%,在结石二期有1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10.5%,其中存有残石的患者为10例,经过3个月的辅助治疗后,其体内碎石全部清除。结论: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采用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便于麻醉,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主要治疗手段为经皮肾镜取石术[1]。在进行手术时,常常会受到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如果是老年患者,其心肺功能较差,手术的耐受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采用斜仰卧位[2]。本次研究活动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上尿路结石患者120例,给予所有患者实施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其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上尿路结石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经临床B超检查、尿路平片、泌尿系CT检查后被证实,所有患者均符合上尿路结石的诊断标准。本组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35例,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21岁,其平均年龄为(41.2±4.3)岁。

1.2方法

本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其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心电、肺功能、胸片以及血气分析等,进而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状况充分了解。其后均进行呼吸锻炼。针对严重的患者,在手术1天前,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完成检查后,开始实施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如图1)。首先,对本组所有患者实施插管全身麻醉操作,麻醉成功后,将患者的患侧垫高,其倾斜角度为30°-45°,并选取患者斜仰卧位。患者的腰桥升高后,充分展开患者的患侧腰部,这样一来,使腋后线充分显露出来。并选取结石部位,将灌注好的5F号输尿管导管置入患者的患侧,建立人工肾积水,并将导尿予以保留。其后,上述操作完成后,在超声的引导下,选择最佳肾盏,并将其定位。其后在第11肋和第12肋之间使用型号为18G的穿刺针实施穿刺操作,在穿刺点作1cm切口,并在超声的辅助下,将8F逐级扩张,当扩张到16-18F时建立经皮肾镜取石通道,然后将冲水装置与输尿管导管相连接,在直视下将结石或碎石找出,采用高压脉冲方式进行注水,其后利用水流将碎石冲出,针对较大的结石可以利用石钳将其取出。该操作完成后,对患者的肾盏以及肾盂连接处进行检查,待碎石完全取出后,在膀胱内将斑马导丝置入其中,其后将输尿管导管拔出,将5F双J管置入,建立14F肾造瘘管,进行引流[3]。手术完成后,4天-6天进行复查,一旦结石完全取净,将肾造瘘管退出。术后5周,将5F双J管拔出。

图1截石斜仰卧位

2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实施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在结石一期有9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79.2%,在结石二期有1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10.5%

其中有10例患者存有残石,经3个月的辅助治疗,体内结石全部清除。在手术过程中,其时间为60-100min,平均时间为(62±15)min;碎石以及取石的时间为20-55min,其平均时间为(35±15)min。手术完成后,均无并发症和大量出血,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高热现象,给予抗生素治疗后,5天内其体温恢复正常。

3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4]然而,对于复杂性肾结石,由于肾脏集合系统本身的解剖学特点,单个通道常常难以取净结石,临床上多采用多通道取石以提高结石清除率。[5]但是,穿剌通道数目的增加会肾实质的损伤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穿剌通道的增加,经皮肾取石术的出血量也相应地增加。[6]

随着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逐渐引入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该手术方法取得临床上的认可并广泛应用。然而,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其标准体位为俯卧位,但是针对复杂的结石患者来说,其手术时间较长,再加上胸腹长时间受压,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肺负荷大大增加,且容易引发呼吸困难、血压变化等症状,从而对观察和抢救有着不利的影响。此外,就老年患者来说,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处于俯卧位,其影响更为严重。部分学者经临床实践发现,在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过程中,采取斜仰卧位,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目前临床治疗中,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标准体位为斜仰卧位[7]。

本次研究活动在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过程中,选取患者斜仰卧位,其手术效果极好,同时患者的耐受力也相对较高。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结石一期,有9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79.2%,在结石二期有15例患者结石取净,清石率为10.5%,其中有10例患者存有残石,经3个月的辅助治疗,体内结石全部清除。其后,在完成手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高热现象,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因此,笔者认为术后出现高热现象的原因与手术时间存在相关性。

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选取斜仰卧位有以下几点优势,其一,该体位与自然生理体位相似,且容易摆放,这样一来,不仅使患者的舒适度大大增加,同时肺通气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此外,斜仰卧位不仅便于麻醉管理,其耐受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针对老年患者以及肥胖患者来说,选取斜仰卧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清晰的看见,如:腹腔内是否存在渗液等。其二,在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过程中,选取斜仰卧位,可以使患者因长期手术产生的疲劳大大减少,使手术安全性大大增加[8]。其三,在进行手术时,如果患者有大量出血的现象,需要进行开放手术,不必更换体位,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获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

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发现,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并选择斜仰卧位,结石一期与结石二期结石清除患者共110例,其清除率分别为79.2%和10.5%,其总清除率为89.7%。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选择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不仅提高结石清除率,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本文结果看出,手术完成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由此可见,该手术方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其临床效果显著,清除率相对较高,其耐受性也相对较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文航,曾志宇,朱黎等.B超引导下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95例报告[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4):520-522.

[2]李建华,赵谦,李建兴等.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的疗效观察[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3):46-48.

[3]孙利国,张鸽,付振宇等.斜仰卧位微创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37例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2011,37(8):973-974.

[4]PremingerGM,AssimosDG,LingemanJE,etal.Chaptel1:AUAguidelineommanagementofstaghomcalculi:diagnosisand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Urol,2005,173:1991-2000.

[5]曾国华,钟文,李逊,等.一期多通道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鹿角状结石.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4:250-252.

[6]KukrejaR,DesaiM,PatelS,etal.Factorsaffectingbloodlossduring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rospectivestudy.JEndourol,2004,18(8):715-722.

[7]万恩明.斜仰卧位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附352例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3):65-66.

[8]曾东.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96-96,97.

作者简介:

韦会海,1974年1月,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经皮肾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