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访的回归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传统家访的回归与反思

李小臻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542500

笔者所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从2013年暑假开始,组织全体教职工在走村串户招生宣传的同时对在校生进行家访。深入学生家长、深入千家万户,倾听家长心声,倾力解决教育难题,倾心为学生服务。在疑惑、争议、欣喜、发现的交互冲撞中,使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重新回归教育,成为学校行之有效的教育宝典。

一、一位学生家长的感慨

我们清楚地记得,2017年1月20日,学校放寒假的第一天,我们来到距离县城近三十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走进一户农家。学校2016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位未曾返校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就住在这里。由于来前我们有电话联系,该学生已站在低矮的瓦房前迎接……由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长内疚而无奈地表示:“孩子没读书的命,在家帮我打打帮手得了!”家长喃喃地说:“谢谢老师了,以前从来没有老师到家里来做过家访,学校一年开一次家长会,一个年级所有学生家长,几百号人坐在一起,听年级老师说一些大致的情况,然后就散会。近几年,也会收到学校发给家长的一些短信,说学校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开学,孩子考试成绩是多少……由于孩子成绩一贯不好,反倒是我还被学校叫去过一次,那是去年春学期,孩子跟同班同学发生冲突了。”

该同学已顺利返校,可家长娓娓道来的一席话,余音未尽。家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可是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家访”的含义被颠倒了——家长“访”教师,孩子有事家长要到学校找老师,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成绩如何,家长要追问教师……随着通讯事业的日益发达,家校联系有电话、短信、QQ、博客、MSN、家校联系手册等已经足够了。传统的家访被人们渐渐淡忘,慢慢弃之脑后,继而扔进了“回收站”。

二、传统的家访不能丢

很多中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暮色中,老师们神色匆匆地叩开学生家门,和家长们亲切地交谈,讲述孩子们的每一点滴进步,分析他们的不足。关切之心,令人无比感动。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毋容置疑,“电子家访”有很多优势,很多小事情一个电话就能解决,还不会耽误家长和老师的工作。可新的沟通形式取代不了传统家访的功能。家访到家,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尊重感。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度,从而生发出感激之情,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家访到家才是家访的真实含义,家访也只有“到家”才能体现出家访的真实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学生”,老师不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打开学生的“心结”,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实现交流和沟通。60多年前,乌克兰巴甫雷什中学来了一位叫高里亚的学生,他懒惰、说谎、违纪,全校闻名。他的老师来到他家,才发现这孩子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入狱,他只好寄居在姨母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这位老师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悉心温暖高里亚的心灵。在老师的教育感化下,高里亚表现积极了,学习进步了,好像变了个人。这位老师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0余名“差生”。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他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他们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这其实也揭示了一条早已深入人心的定律,教育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受教育者,而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从而得到最佳教育效果的“法宝”。

三、好的传统需要理性回归

教育是一种接力,优秀的教育传统更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家访模式仍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正如教育专家陶西平所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以情动人、以情暖心。“电子家访”的方便快捷不可否认,但登门家访的感觉和效果却无可替代。在与家长的促膝长谈、真诚交流中,打开的是老师、学生、家长间的“千千结”,架起的是家校沟通的“希望桥”,提升的是家长对教育、对老师无尽的理解和支持,谱出的是家校携手、共育英才的新乐章。然而,如何让传统家访完美回归呢?不少受访家长认为,由于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家长也分为诸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家访不应只是学校单方的硬性规定,在传统的方式上要赋予创新,并随着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家访从内容到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传统家访才会焕发出更好的生机。

我们的做法是,家访前,先与学生沟通好,避免学生抵触情绪或恐惧心理;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学生了解家长、家庭的基本情况;根据家长的“选择”,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可以在家里抑或公园、其他方便的地方),让家长有所准备。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选择好时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去家访,也可在学生有进步时去家访,一来可以鼓励学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老师们在叩开学生家门时,更应该考虑到,时代变了,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私人空间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老师的家访也要合上时代的节拍,形式上也要多元化,不能以外人身份直接介入私人领域问题,也要尊重学生及其家庭的隐私权,给其留有余地。

所以,家访不是书本上现存的,也不是课堂上的说教所能替代的,却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开设“家长信箱”、“校讯通”等,还有进行电话家访、网络视频咨询等,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样是学校和老师进行家校联系的一项职能。如此看来,现在不是谈论家访过没过时的问题,而是如何去丰富它、完善它,把家访真正做好、做到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