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1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1例临床分析

陈莉萍1顾英豪2

陈莉萍1顾英豪2

(1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淄博255029;2淄博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淄博2550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047-02

【摘要】目的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认识,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51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婴幼儿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5~6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等。确诊后除常规给予抗病毒、对症及支持治疗外均又给予脱水剂降颅压、大剂量静点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处理,治疗10~14天后均临床痊愈。结论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其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近年来,在我国多省市有暴发流行,均有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已引起国内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2010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51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1例患儿中,男34例(66.7%),女17例(33.3%);年龄7月~8岁,≤3岁35例(68.6%),>3岁16例(31.4%);入院时病程1~8天;发病月份:3~4月3例(5.9%),5~6月31例(60.8%),7~8月10例(19.6%),9~10月7例(13.7%)。

1.2临床表现皮疹51例,典型皮疹(手、足、口、臀部斑丘疹、疱疹)38例(74.5%),不典型皮疹(表现为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13例(25.5%);发热51例,均呈中高热,热程4~12天;精神差51例;嗜睡30例;呕吐42例;头痛6例;谵妄2例;易惊41例;肢体抖动38例;无力22例;迟缓性麻痹5例;惊厥1例;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各2例;血压增高39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1例;膝腱反射减弱6例;踝反射亢进1例;巴氏征阳性22例;一侧提睾反射减弱1例;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水肿者2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3例(64.7%),降低1例(2.0%);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3例(5.9%),谷草转氨酶升高10例(19.6%),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5例(29.4%),血糖及C反应蛋白升高各4例(各7.8%);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51例,白细胞计数(5~482)×106/L,其中升高41例(80.4%),潘氏实验阳性14例(27.5%),LDH下降46例(90.2%),涂片检菌51例均为阴性;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5例(9.8%);头部MRI检查39例,发现异常11例;头部CT检查12例,均未发现异常;脑电图检查:异常46例(90.2%),多为弥漫性慢波改变;心电图检查:异常28例(54.9%),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10例、Q-T间期延长3例、ST-T改变15例;病原学检查:粪便送检淄博市疾控中心15例,EV71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1.3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本文51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重型标准。

1.4治疗与转归51例患儿在常规抗感染(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时加用有效抗生素)基础上,均给予如下治疗:(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天给予。(3)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每天10~20mg/kg(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连用2~3天。(4)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酌情选用米力农、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应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以抑制胃酸分泌。(5)加强支持治疗,保护脑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应用磷酸肌酸等药物。(6)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所有病例经上述综合治疗10~14天,均临床痊愈出院。

2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EV71最为常见[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几乎所有重症患儿均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然后出现循环系统受累症状,再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征象[2]。EV71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是EV71引起脑干损伤,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失衡、呈兴奋状态,释放大量肾上腺素能递质,引起广泛性周围血管收缩,使体循环血液大量转移入肺循环,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3]。由此可见,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损害患儿的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治尤为重要,因其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及恶化,阻断重症病例由重型向危重型的转化,从而可显著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有文献报道,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均为EV71感染引起[4]。本组研究病例送检粪便病原学检查15例,均证实为EV71感染,支持上述文献的观点。本研究显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年龄多小于3岁,占68.6%,男多于女,比例近2:1,5~6月份为发病高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热程>4天,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血压增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本组51例患儿脑脊液检查均显示压力增高,细胞数及蛋白含量正常或有轻度增高,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特点;头部MRI检查发现病灶的阳性率远高于头部CT检查;25.5%的重症病例存在不典型皮疹,对此临床医师须高度警惕,以防误诊、漏诊。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的病程早期(即3~5天前),其眼底检查均未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提示临床医师不要以此而忽略了颅内高压的存在,从而延误诊治。本组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为: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持续高热不退(热程>4天)、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对手足口病患儿需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因素,即应尽早做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等,以期早期诊断。确诊后即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方案,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降低颅内高压、静点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本文51例患儿经上述积极治疗,均获得显著疗效及良好预后,无一例死亡或后遗症遗留。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强调,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认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议临床医师要全面掌握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特征,努力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以期获得良好预后,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最大程度地维护患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2]喻文亮,于毅.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中国厂矿医学,2008,21(3):257-258.

[3]邝贺龄,李溢煊.内科急诊治疗学.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7-108.

[4]李迎春,李凤华,刘铁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七例临床分析.2009,16(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