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奖项激励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巧设奖项激励学生

窦梦婷

窦梦婷广东省湛江市官渡中学524051

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采用多样化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予以激励激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应该赏识全体学生,全面赏识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是教育的功利心所趋,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只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所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对学生的成绩排名,只奖励班上前几名。而学校也是根据成绩的高低奖励全级前十几名。这就使得奖励只跟前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缘,而与大多数学生无关,奖励也就成了后者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大部分学生就会麻木不仁,我行我素,缺乏上进的动力。回想自己一学期的奖励,虽然每星期都对学生进行“重赏”,每次测试,90分以上的奖一本笔记本,满分的,奖两本笔记本。一学期下来,“中奖”的还是那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每次颁奖时,总是看到那么一种情景,讲台下65双充满渴望而又感到失望的眼睛盯着3位反复走上讲台领奖的同学,他们敷衍式地拍着掌,感觉事不关己。这就是全班整体成绩为什么上不去,大部分学生学习没劲头的原因。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全面、不断地发展,而不仅仅是甄别、选拔学生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赏识全体学生。

张亚超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德比分数更重要。当面对考试成绩,面对一个个所谓的后进生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秀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评价应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不应该只看知识与技能,应该从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身心健康多个角度评价学生,即全面赏识学生。

二、巧设奖项,扩大奖励范围

教育的任务是鼓励全体学生,激励他们渴望进步,奋发向上,互相欣赏,互相竞争。在实施奖励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评价内容、标准等多个方面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施评,灵活设奖,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实现个性的发展。因此除了原有的成绩优秀奖,根据本班实际,我和学生商议后又增设了劳动积极分子奖、全勤奖、关心集体奖,品行优秀生奖、文娱积极分子奖、遵纪守法奖、成绩进步奖,最佳住宿生和优秀班干部奖。设计这些奖项的覆盖率达全班学生人数的70%。

设计这些奖项时,我的脑海中不断出现与其匹配的学生。谭莉君,虽然成绩平平,但是非常关心班集体,常常主动整理班务,认真完成每一次值日任务,应该给她一个关心集体奖。窦乾予,一个成绩落后、爱管闲事的小男生,在劳动时却专挑最重最脏的活干。看着他小小的手臂抱着二三十斤重的石块,弯着腰艰难前进的身影,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感动。在学校创强期间,我班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多项劳动任务,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积极分子。

三、适当降低奖励要求,激励学生上进

一直以来奖励时,我都是按照学校的奖励方案进行奖励,单科90分,平均分90分以上。全班68人,能达到这一要求的通常只有班上的前三名。其余的65位学生只能是望奖兴叹,充当鼓掌的角色而已,久而久之,他们觉得不敢奢望,失去动力。长此下去,也滋长了经常领奖的三位同学的骄傲情绪,觉得无人能与他们竞争,学习上有些懈怠。为了激励大部分学生,我调整了奖励方案,平均分达到80分的学生获成绩优秀奖;同时针对那些成绩没有达优但有进步的学生设计进步奖。进步奖的产生方法是期末成绩的总分减去期中的总分,得出差,看谁的进步幅度大,取前八名。进步奖只看进步的幅度,不看总成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坐庄”,着重学生的纵向发展。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奖励,达到了激励全体学生进步的目的。

四、美化奖品,使物质奖励成为精神的引领

很多次由于自己的惰性,颁发奖品时只是简单地把刚买来的奖品原封不动地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奖品后随手丢在书桌上。自己观察到这一情况后甚感困惑,难道是学生不喜欢这些奖品吗?直到有一天,我在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本是小学的英语老师奖给她的,作业本的封面上印着一只可爱的米老鼠和一只大拇指图案,图案中间三个大字“你真棒!”;封面的背后写着“奖给黄敏霞同学,课堂积极分子奖!”这时我才醒悟,原来学生在乎的不仅仅是奖品,更看重的是奖品上那具有激励精神的评语。此后,我根据每一位得奖学生的个性特点,花心思精心设计每一份奖品,在奖品上贴上符合学生新鲜感的图案,写上满怀希望,充满激励的话语。如我写给劳动积极分子庞诗丹的话语是“勤劳这一可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你身上得到体现,我相信拥有这一品质的你也会在学习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写给成绩进步生詹雅婷的话语是“你的进步,我来见证,你的成功是我的期待!”我观察到学生拿到我精心设计的奖品后,不是像往常那样随手一丢,置之不理,而是捧在手里,反复翻看,爱不释手,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知道奖品上的评语已经起到了比物质分量更重要的引领作用——精神引领。

作为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强求一律,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因为“优秀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当我们调整角度、放大视野,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时,就会发现教育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