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李振军张学山周凤君周丽梅

李振军张学山周凤君周丽梅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中医医院514000)

【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扩血管治疗、强心治疗及利尿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变化以及心功能变化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检查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如心率、心功能等,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229-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危急重症,是器质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较高。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可使患者发生负性肌力反应,因此,在过去被视为充血性心衰禁用治疗药物。后来,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越来越多,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开始意识到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治疗心衰的有效药物。为了探讨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对其中34例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5.6±2.3)岁。扩张型心肌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35例,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68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运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心衰诱因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以此为治疗基础,加用倍他乐克治疗,遵循由少到多的治疗原则,刚开始治疗时,给予的药剂量为12.5mg,每天给药2次[1]。随后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间隔半个月递增适量药量,递增幅度不可超过12.5mg,一旦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立即停止递增药物,待患者不良反应完全消失后,再继续递增药物,直至药物剂量为每天50mg为止。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气短及胸闷等症状有无改善,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功能、脉搏等变化情况。

1.4疗效标准

若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气短及胸闷等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超过Ⅱ级,则可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气短及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有所改善,超过Ⅰ级,则可判定为有效;若患者经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则可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836,P=0.032<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病恶化引起,采用传统方式治疗时,主要通过提升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降低患者心脏负荷来达到治疗目的,通常采取设法进行治疗[2]。临床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多倾向于循环病例方面,例如心肌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等对心脏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等,重点在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因此,多采用血管扩张剂及洋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减慢患者的心室率,提高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临床症状。虽然临床已经证实,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确切疗效,但仍有一段时间被禁止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因为人体发生心衰反应后,会产生一种代谢机制,使交感神经保持兴奋状态,此时不适合进行干预。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会产生负肌力效果,有可能致使患者心衰症状更加严重,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问世后,被逐渐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疗效充分发挥,效果良好。

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交感神经肾素及兴奋长时间保持过度激活状态,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此时应进行干预。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后,会释放交感神经兴奋,提高血液中茶酚胺浓度,并对心脏调节蛋白产生影响,使β肾上腺素发生改变,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心脏舒张功能及收缩功能也随之下降。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β肾上腺素异常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病情[3]。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症状,安全性高,疗效明显。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但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例如该药物的最大剂量为多少、有无使用禁忌等。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雁.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8(21):162-163.

[2]任兴备.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2(04):208-209.

[3]孙鸽.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3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