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潘玲玲

溃疡性结肠炎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潘玲玲

(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应方式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心理护理焦虑抑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7-0181-01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医学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病因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发生于机体的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病情的发生会引发持续性腹泻的出现,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被降低[1]。加之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很容易出现复发,因此使得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出现又会导致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陷入恶性循环[2]。因此在为患者开展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完善心理护理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就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内科学》第9版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经临床纤维结肠镜和气钡灌肠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同时对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6~68岁,平均(42.7±4.8)岁,病程7~65d,平均(23.5±8.1)d;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68岁,平均(43.1±5.0)岁,病程10~67d,平均(24.4±8.5)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积极治疗,若为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则为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开展治疗,取4.0g药物磨成粉末,融入100mL生理盐水开展灌肠治疗,每天2次,共治疗15d;若为右半结肠或全结肠病变的患者,则采用用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进行口服用药,每次1.0g,每天4次,共治疗6周。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为其开展健康宣教,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指导其采用易消化食物进行食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内容包括:(1)做好护患沟通工作: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自身的病史、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经济来源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患者的性格类型进行剖析,针对性为其开展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应用诱导式提问的方式,对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了解,鼓励其将内心的情绪进行合理宣泄,护理人员需充当倾听者,并不断安慰鼓励患者。(2)开展趣味化健康指导工作:趣味化健康指导工作需基于患者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开展,护理人员需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宣教,从而使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有所提升,宣教的方式包括一对一宣讲,发放宣传手册,播放视频等,同时对疾病知识掌握度较高的患者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提高患者的学习积极性。(3)指导患者开展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告知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全身肌肉放松,在开展肌肉运动时,首先对肌肉开展收缩,然后将其缓慢舒张,训练的顺序由上至下,最先开展面部肌肉训练,最后开展下肢肌肉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min。(4)实施认知疗法:由护理人员进行牵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参照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为其讲解采用何种方式降低症状反应,包括注意力转移、放松训练和意念想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疗效判定: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开展粪便常规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不存在异常情况,则为治愈;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开展粪便常规检查显示无异常,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存在轻微炎症,则为有效;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则为无效[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00%。SAS评分临界分值为50分,评分越高则焦虑情绪越严重;SDS临界分值为53分,评分越高则抑郁情绪越严重[4]。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经过相应方式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其发病和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存在关系,在受到情绪波动、饮食不当以及疲劳等因素影响时,可能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病情的发生会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导致其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进而使患者机体胃肠道功能被减弱,使患者机体的脏器敏感度得以增强,导致胃肠道症状变得更为严重[5]。

心理护理属于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其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增强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焦虑、抑郁评分更低,提示心理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与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改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的提高有关。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朝红,吴婕.互动式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39-40.

[2]杜湜,周樊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赋能教育与情志护理[J].护理研究,2017,31(10):1240-1241.

[3]贺倩倩.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25-27.

[4]王苗苗,李元元.综合护理干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05):34-36.

[5]刘坤,于晏,王英杰,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和住院次数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