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教学中的创作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谈写作教学中的创作性

刘用哲

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湖北襄阳441002

摘要: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相互促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现今学生作文想像力贫乏、语言枯燥的现象,必须加强文学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这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突破固有写作模式。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具有创作意识,而不仅仅是在训练。

关键词:写作;创作;文学性

谈起中学生作文,每个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叹气: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写的文字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且不说网络语言充斥整个文章,读来让人觉得可笑,单就列举几个素材来说,就枯燥的让人乏味,翻来覆去不外乎是我生病,爸爸妈妈怎么照顾我;我和同学发生小矛盾怎么和解等等。怎么看都像是小学生的作文,学生好像没有长大似的。不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一句话,不会感知生活。没有可读性、文学性已经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不了学生?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感动不了学生?是这一代学生的共性特点作祟,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这真是值得文学教育者深思的话题。

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不外乎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自身,二是成长环境,三是语文教学。

现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些溺爱,优点往往会放大,缺点却往往会缩小甚至忽略,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领悟能力不强,心智成长缓慢。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需要情感丰富、意志坚定的成年人作行为指导。对独生子女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至于成长环境,众所周知,目前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以网络电脑、电视娱乐为主,虚拟的环境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作文内容也多取材于网络、电视,所以,像“周杰伦取代唐诗宋词”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应该说,这些先天性的不足确实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改变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状,就要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创作灵感以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从加强语文文学性教育着手,重视写作中的创作性。

文学性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当学生沉浸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时,他们还会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吗?当学生徜徉在创作的思维大海中时,他们还会对写作缺乏热情吗?当然不会。文学教育会重新塑造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乃至作文教学也都会因此重新焕发出青春。

那么,怎样提高作文教学中的文学性呢?阅读教学是其源,创造性写作是其本。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想提高写作中的文学性首先要注重阅读中的文学性。学生先要学到、悟到,才会品到、写到,在创作中感悟文学的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中国古典散文、诗词所含有的文学性不容置疑。这些文言诗词叙事简洁,语言精炼,描绘的意境开阔深远,蕴含的思想感情极其丰富。特别是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古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范本。教师要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朗读、背诵,加强感性认识,并深入剖析其中的意境感情,让学生学会赏析,从而初步掌握古典诗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和表现手法,进行文学积累。

二、对文学名著进行比较性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最好教材。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篇目,它们各具特色,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故事性、文学性较强。对于这些名著的阅读要从比较入手。要从叙事角度、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刻画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其文学内涵,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整体感悟能力。由于文学名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而新课标也只是要求中学生做一般性了解,侧重点在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中心情感,因此,对名著进行过细、过多的分析是没有必要的。“名著导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名著,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基本是由文学作品组成,文学性当然也就成为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没有那一篇篇精美深邃的名家名作,语文教学该如何开展?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范例”来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不能以过多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自我感悟,不能割裂作品的整体性,否则,文学性也就无从谈起。要还原课本、教材的文学作品本来面目,以欣赏感悟为主,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地方,去体会作品中思想深刻的地方,从而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和提高。这才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学会阅读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地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也是来源于生活吗?像《口技》、《与朱元思书》、《安塞腰鼓》、《最后一课》,无一不是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结果。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动的。提高作文中的文学性说到底还是要靠写作实践。

培养学生进行作文创作也要分步骤进行:

首先要培养写作中的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事物的探究,保护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为此,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大量地积累课内外知识。并鼓励学生敢于运用课内外知识,放开手脚,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只有先具备创新的意识,创作才会有灵感。

其次,要打破训练定式,让学生尝试进行多种题材的写作,进行跨越式写作。像童话、寓言、科幻小说、小小说、散文等,这些题材既能包含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能锻炼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好教材。

第三,让学生学会模仿。模仿不是抄袭,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模仿中,学生的创作能力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文学修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当然,模仿训练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避免走上抄袭之路,使写作思维得到限制。

重视写作训练中的文学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既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终指向。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凸显出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重要性。“文以载道”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中,更要体现在学生的创作中。

作者简介:刘用哲,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语文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襄阳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