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巨灾中应急财政资金的投向研究

/ 1

关于巨灾中应急财政资金的投向研究

欧阳若澜(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1130)

作者简介:欧阳若澜(1989-),女,四川宣汉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公共财政研究。

摘要:在5.12地震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灾后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庞大的重建资金里面,财政资金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对于这部分资金的支出范围和职责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给资金使用造成了混乱和不便。就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后巨灾下的财政资金投入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汶川地震;重建;财政资金;风险分担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067-01

我们注意到,在所有重建资金里面,财政资金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但目前国内对于恢复重建中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和职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和标准来衡量。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滞后和存在空白。

一、应急财政资金投向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资金投向的主要问题

1.财政资金投入面虽广,但在私人物品,如住房重建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小。虽然财政资金对于城乡住房的重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受灾面积大,受灾群众多,平摊到每个人的重建资金非常有限。根据《“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有关政策摘要》的通知,政府对于住房重建给予平均每户20000元补助,并且鼓励农户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政府贴息每户可贷款20000元。但在建房成本不断提升的今天,即使是拿到每户最高补助46000元,对于在城市里买房的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2.财政资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金形式,来源于人民所缴纳的税收。普遍接受的关于财政的定义为: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既然财政资金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那么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必然会导致分配到其他方面建设的资金减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财政资金的过多使用,有失全国人民享受分配活动带来益处的公平性。

(二)中央财政资金存在的问题

1.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有“绑架”中央政府的嫌疑。在此次地震中,中央政府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并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工作。在中央财政一马当先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也乐得清闲,对中央财政形成强烈的依赖心。对于灾情的严重程度,需要的资金款项等信息,地方财政有对中央财政撒谎的动机,在实际情况中,也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中央财政不得不一直往外掏钱,而地方财政则大量结存自己的财政资金,并且出现不作为的现象,降低了重建的效率。

2.地方财政存在自身财政资金不足的缺陷。由于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大部分支出让地方承担,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再加上本次受灾地区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财政收入就存在困难,遇到这种巨灾,根本就没有应对的能力,因此高度依赖中央财政。

二、对策

1.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应急资金体系,形成一个由政府机构、市场组织和慈善组织共同分担巨灾风险的机制,并对各种资金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有效的划分。

2.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划分应当有一个适当的变化,多给予地方一些增加实际收入的权力。让地方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承担第一时间责任,避免过度依赖中央政府。

3.应确定与灾害等级相对应的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对于一般灾害,依靠地方政府自行解决,对于比较严重的灾害,地方和中央按比例承担等等。对于每个灾害等级都要有一个精准的定义,用明确的指标去评定哪些是属于一般灾害,哪些是属于特大灾害,以此来判定责任关系。

三、结语

灾后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没有哪一部分资金能够独当一面,包括财政资金。唯有在政府和市场、中央与地方等领域形成风险共同分担的机制,才能使重建工作顺利进行。财政资金不是万能的,只有跟其他资金配合使用,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造福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尚希,陈少强.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J].财政研究,2003,(8).

(责任编辑: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