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叶远健

叶远健

(石井街龙湖社区卫生服务站510430)

【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少(P<0.05);两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具有对关节组织和神经的创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建议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术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临床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387-02

传统常规手术切口获得了手术成功的同时,因手术要求充分、完全暴露关节部分导致手术切口较大、对机体的创伤较大、术中的出血量较多、疼痛较重、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因此,如何降低手术的创伤得到了医务人员的关注[1]。我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比观察改良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来自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住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6.57±18.50)岁;体重:43-83kg,平均体重(69.34±13.27)kg病因: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头坏死26例,骨关节炎19例,其它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

1.2.1对照组常规切口的中心是大转子稍偏后的部位,切口从大转子近端至大转子远端。该术式是将各层组织逐层切开,显露深筋膜后进行纵行切开,分离并松解臀大肌的股骨止点,暴露并做“T”形切开关节囊后将髋关节脱位、暴露小转子,对病变股骨部分进行处理,植入人工股骨头假体,探查并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然后局部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1.2.2观察组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的中心是大转子嵴后方的大转子顶点。该术式从股骨颈后侧入手,将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后将臀大肌纤维和阔筋膜浅面进行钝性分离,沿臀大肌纤维走向切断外旋肌群(梨状肌、闭孔内肌和上、下孖肌),分离关节囊并做“U”形切开,使髋关节脱位,在牵开器的辅助下充分暴露股骨头,在髋臼上部和后方分别植入克氏针,将其按90度角折弯以保持髋臼的持续暴露。继续分离臀中肌后缘、切开关节囊、暴露大转子和臀中小肌。处理股骨颈残端,植入人工关节假体,修复关节囊,依次缝合外侧肌群并固定在股骨后外侧的附着点上。创面止血,探查功能活动能力和稳定性。然后局部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1.3观察指标

1.3.1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的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假体位置、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

1.3.2并发症观察关节脱位、神经麻痹、骨折、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

1.4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少(P<0.05)。手术持续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x-±S)

注:两组之间比较,P*<0.05.

2.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神经麻痹,1例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6.000%(3/50);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4.348%(2/4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

3讨论

在全髋置换术中,对手术切口长度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手术技术水平、手术器械的精细程度、以及疾病的本身病变特点等。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10.34±1.32)cm,对照组中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15.67±2.06)cm,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中的切口长度标准相符[2]。对于两种术式的手术持续时间,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3]。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要略短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手术持续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主刀医生的手术技术成熟的程度,主刀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越高、手术操作越熟练,手术持续时间就会越短。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传统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比较,我院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少(P<0.05)。提示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中切开的软组织多、对机体的创伤较大,术后机体组织水肿、渗出,所以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都多,术后止痛药物用量也大。而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的对机体的创伤小,引发的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的液体量自然就少,手术带来的痛苦小,止痛药物的用量自然就少。

综上所述,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具有对关节组织和神经的创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以提高假体的稳定性,尽快恢复髋关节的功能,保证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何柏云.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0):47.

[2]季程,惠明大,赵伟儿,等.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医正骨,2012,24(2):61-62.

[3]彭笳宸,李安余,吕国庆.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8(31):3176-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