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效果

林俊

林俊(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合适老年的食管癌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40例老年的食管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其分成两组:A组做静吸复合全麻;B组做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手术的过程中采用静脉持续辖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吸异氟醚、芬太尼及术中追加肌松药仙林的麻醉方式。结果A组全麻的用药量大,心率、血压在插臂后、切皮、断肋以及清醒拔管的时明显的升高。B组全麻的用药量小,手术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平稳,拔管时患者安静。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性全麻非常适用于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中的麻醉。

【关键词】静吸复合全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老年食管癌

对于上腹部的手术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已经广泛应用于非老年的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认可[1]。但是对于老年食管癌患者,对此治疗方法目前仍有不一样的观点。本文采用了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并通过BIs值来准确的调节麻醉的深度,同时测定患者血糖以及皮质醇,分析其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40例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年龄均超过了60岁,都是中下段的食管癌。手术的方式都采取左侧T5-6开胸,胃食管弓上吻合、食管癌切除。随机的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取静吸复合全麻,有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为(65.2±5.6)岁,体质量为(57±7.2)kg,B组采取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为(66.1±6.2)岁,体质量为(55.1±6.3)kg。两组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麻醉方式两小组在进行手术之前用阿托品0.5mg进行皮下注射,用苯巴比妥0.1g进行肌肉注射。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先放置右侧的桡动脉,并持续的监测动脉压。B组在进行诱导之前先使用T6-7硬膜外穿刺并向上置管4cm,注入的首量为10g/l的利多卡因6mL,硬膜外阻滞的平面控制在T3-12。这两组的麻醉诱导用的药都是眯唑安定0.05mg/kg,仙林0.1mg/kg,芬太尼4mg/kg,异丙酚1mg/kg,气管的插管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男性患者用37F,女性患者用35F。行诱导插管之后开放右静脉。并注意监测中心的静脉压。手术进行时均采用的是单侧通气。在术中的全麻维持两组均采用了吸入异氟醚、芬太尼、静碌持续输注异丙酚以及术中追加肌松药仙林。根据BlS值来适当节麻醉的深度,并且同时参考手术中的血压、心率、瞳孔大小及流泪情况等。

1.2.2临床症状根据手术中出现的情况追加小剂量的咪唑安定。B组患者在出现平面后的40分钟硬外追加5g/l的罗派卡因为硬膜外阻滞。这两组的患者持续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血氧饱和度以及BIs值。手术结束后记录所用全麻药物的剂量,手术时无知晓情况,术后有无躁动。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内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StlIdent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情况的比较

2.1A组的手术时间为(3.3l±0.45)小时,B组的手术时间为(3.13±0.38)小时,这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血压以及心率在插管之后、切皮时、断肋以及清醒拔管的时侯明显的升高.B组在手术的过程血压及心率基本平稳。(见表1)。

2.2全麻的用药及清醒的时间详见表2。

3讨论

食管癌的患者一般的症状主要是吞咽困难,在就诊时多以流质的饮食为主,因为食管癌患者的体质跟其他疾病相比较差,所以老年患者居多[2]。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存在的危险性比较大所以麻醉的要求较高,采取何种麻醉方式对保证患者手术期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是传统老年食管癌手术用的方式.因手术过程中刺激的强度不一,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又比较高,所以麻醉的深度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偏高或偏低都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

硬外基本上阻滞了手术部位疼痛刺激的传入,而且手术操作对全麻的要求程度低,使全麻只要达到可以让患者睡眠或者控制呼吸的就可以,所以全麻的用药明显的减少。患者体内残留的药物少,所以患者的清醒时间较短。

总之,从手术后病人的安静程度、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性、应澈反应等方面来说,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向阳,顾尔伟.老年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0(5).

[2]韩云飞.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Z].大连医科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