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常丽春

常丽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煤医疗中心总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464-01

【摘要】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软化坏死。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真菌感染护理

一、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HBO治疗病人192例,治疗中出现脑血栓形成6例,男女各3例,年龄51~76岁;因脑出血(恢复期)而行HBO治疗有4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或后遗症)与颈椎病各1例,均合并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脑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HBO治疗1、2、3、15、17、42次之后,舱内或出舱后出现头晕、肢体功能障碍加重及肌力下降等体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动脉分叉处和弯曲处多见,由于原位狭窄或闭塞,或因斑块性血栓物对远端血管的栓塞。其他原因有动脉炎、血管畸形等。

(二)血液成分的改变血小板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高粘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栓形成。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量过低、血流速度缓慢。

病理变化:脑组织缺血后损害的病理过程分五期:①超早期:6小时以内,脑组织常无明显改变,可见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②早期:6~24小时,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③坏死期:24~48小时,水肿明显,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④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⑤恢复期:3~4周以后,坏死组织被吞噬、清除,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增生,大病灶形成囊腔,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如继发出血称出血性梗死。

三、临床诊断

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且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以及发病前可有TIA;和静态下发病,病后几小时或几天内达高峰;其表现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脑脊液多正常;CT、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临床治疗

脑梗死发病后,其中心区细胞全部死亡,但处于梗死灶周围的脑组织区(缺血半暗带)细胞尚未死亡,通过适当治疗恢复供血,尚有可能使其功能逆转。

(一)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

(二)超早期溶栓

1.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0.9mg/kg体重,总量不超过90mg,10%先静脉推注,其余溶于100ml生理盐水,1小时内静脉滴入。在发病3小时内应用,我国目前有在6小时内应用。治疗后24小时不得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24小时后头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2.尿激酶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主要在我国应用,25万~10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1小时滴入。

(三)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TIA治疗。

(四)降纤治疗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主要有降纤酶、巴曲酶(东菱迪芙)、安克洛酶(Ancrod)和蚓激酶。

(五)降低颅内压大面积脑梗死有颅内压增高时应用。20%甘露醇125~250mi,2~4次/日,静脉滴注;呋塞米(速尿)20~40mg,2~4次/日,静脉注射;甘油果糖500ml/d,静脉滴注。

(六)脑保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和C、过氧化物歧化酶)等。

(七)扩血管药物因可导致脑内“盗血”及颅内压增高,对大面积脑梗死、高颅压、低血压者不宜应用。

(八)早期康复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康复治疗。

(九)外科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致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危险者,可行开颅减压术。

(十)卒中单元我国正在进行的“十五”攻关课题,主要指设立卒中病房及专门治疗卒中的小组,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将脑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康复结为一体。

(十一)中医中药治疗一般采用活血化淤、通经活络的组方。

五、临床护理

(一)护理评估评估的重点:意识、有无头痛、生命体征、瞳孔、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有无焦虑、恐惧、自卑感等心理障碍。

(二)主要护理诊断

1.自理缺陷: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

2.语言沟通障碍:与失语、构音障碍有关。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瘫痪有关。

4.有误吸的危险:与吞咽障碍有关。

5.注意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防止损伤和继发感染。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感觉缺失有关。

(三)主要护理措施

1.加强基础护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瘫痪一侧受压时间应更短,以免形成褥疮。24h内在医护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

2.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时,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汁。有糖尿病患者予以糖尿病饮食。

3.药物护理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溶栓患者中8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应避免使用或慎用降压药。急性卒中时血管自动调节机能受损,脑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可能对缺血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但溶栓开始前收缩压>24~26.7kPa、舒张压>14.7一16kPa是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故须密切注意病人的血压及减少可能使血压增高的因素。药液滴入的监测设置首剂用药80滴/min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可有一定影响。对此,我们加用心电监护,在治疗时间不超过2h,根据心电监测情况适当调整滴速,为40~60N/min。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应注意有无黑便情况。

4.康复护理给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使机体功能早日康复。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注意偏瘫病人的患肢体位摆放:上肢:肩外展,肘伸直、手掌打开;下肢:用沙袋抵住腿外侧以免髋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足背屈与小腿成直角。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和康复治疗。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待病情稳定,恢复期时,教会病人及家属锻炼和翻身技巧,随之有目的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开始先协助其被动运动,从上、下肢的关节处进行伸屈活动及按摩,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引起疼痛及软组织损伤。在被动锻炼的同时,训练病人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肢体的伸屈、肌肉的收缩运动,以便有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5.心理护理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因偏瘫、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常常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鼓励或组织病友之间进行交流,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

六、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2.注意营养饮食,食物避免粗糙、硬和过热,防止损伤消化道粘膜造成出血;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

3.老年人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缓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在1wk内有轻度头晕感。此时的紧张情绪与瘫痪肢体在短期内恢复的兴奋心情交织融合,须提醒病人注意休息,教给病人活动的方式方法,注意安全,1wk内活动量不宜大,1wk后病人头晕多消失,心理也趋向稳定。

4.平时适度参加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重视溶栓后护理指导,做好卫生宣教,注意功能锻炼。。须鼓励病人多作功能锻炼,活动量循序渐进,使病人精神上和体力上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少勇.高压氧治疗引起脑血栓形成2例[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5,2:40.

[2]黄怀,鲍锦华,金文胜,等.高压氧诱发脑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5:58.

[3]黄怀,鲍锦华,欧陕兴,等.高压氧治疗中出现脑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