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护理指导

/ 3

心理咨询师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护理指导

任叶慧1宁叶子2

1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湖北武汉430000;2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心血管疾病;护理指导

全国19个点调查结果得知,作为心身疾病范畴的心血管疾病已跃居死亡原因首位,而由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促发的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1]。Rozanski等[2]也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5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它包括焦虑、抑郁、某种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生活应激。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这些问题都是属于护理职责范围,需要护士采取措施帮助解决的。

1心血管疾病中心理研究的几个定义与关系[3]

“心身疾病”属于心理异常的一个分类,其定义是:主要或完全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且有病理形态学变化的那些躯体疾病。常见于有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脑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临床危害性大且普遍存在的是心血管疾病。

1.1“心理因素”是指由于环境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疾病的因素,如失业、亲人死亡、事业失败等。“心理障碍”亦归属于心理异常之一,表现为主诉多,症状多样化但无阳性体征,是指正常人由于生活所累或不良刺激而导致语言、思维行为发生反常的现象,生活中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

1.2“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紫绀、水肿以及相关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心理因素可引起心理障碍,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等;反之心身疾病亦可加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既可作为心理因素,促使心身疾病的发生,又可作为心理障碍,由经济受困、离异、灾难、久病等心理因素引发。

2几种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1焦虑由身心方面高度紧张引发的,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障碍的症状。它的症状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胸痛、高血压、类心衰症、心律失常等;反之心血管疾病本身也可因剧烈胸痛、气促、心悸等不适产生濒死的威胁而引起焦虑。资料显示: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的升高与焦虑状态密切相关;焦虑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抗焦虑药常能起到一定的疗效[4]。

2.2抑郁情绪低落,对周围所有活动失去兴趣。这种症状至少持续2周并伴有下述症状中至少4种症状,如:食欲下降、失眠、疲劳、精神运动性阻滞、焦虑、有罪、无意义或有自杀念头[5]。心血管疾病均是长期不良刺激和躯体内因综合造成的慢性病,由于反复多次发病,不可避免出现各种情绪而引发抑郁,经证实:抑郁是患心肌梗塞后18个月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6],是非抑郁症者的3.5倍[7]。

2.3A型行为是导致个体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一种具有超强竞争意识和高度时间紧迫感并表现为敌意倾向的人格类型。其最主要的行为特征是AIAI反应,即:恼火(Aggravation)、激动(Irritation)、发怒(Anger)、不耐烦(Impatience),在心血管方面可表现为胸痛、气急、心动过速、猝死,矫正A型行为的AIAI反应后,可使心脏性猝死发生几率减少1/3左右[8]。

2.4其它如:家庭生活,经济工作压力,社会环境(拥挤、噪声、社会变革)等慢性应激也可不断刺激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病程迁延反复≥5年,心理障碍发生率达64%[9]。

3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心理因素处理

3.1住院指导护理上可采用加强宣教,防范未然;提高信任度,准确运用心理疏导法;正确引导,配合适当暗示。具体运用希尔德加德·佩普洛的人际间关系模式分阶段进行。

3.1.1熟悉期此期中的护理主要突出“理解”

3.1.1.1整体素质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表现为敌意倾向的A型行为,常敏感、好胜、气量狭小,并且焦虑、抑郁等可同时存在,对护理工作持怀疑态度。所以具有良好医德、扎实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是一切护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患者才能理解你的工作,并配合你共同完成护理计划。

3.1.1.2对患者的理解心血管疾病虽是慢性病,但常表现为突发性。角色转换、抢救器械、监护装置、连续静脉维持用药、制动等均可使患者恐惧、紧张、焦虑,加重心理负担[10]。此时应充分理解患者哪怕是幼稚的举止和想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正性情绪以改善症状,解决护理问题。

3.1.1.3与家属的交流亲人生病,作为家属不可避免要经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正确处理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从理解的角度出发,给予心理支持且掌握指导心理交流原则,如有些信息只限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进行,而对患者要保密等[11]。

3.1.2认同期护理主要从“沟通”开始,立足于个体化护理。由于A型行为特征、胃肠型性格、C型行为特征[12]等个性特征的影响;一些个体生活背景、所受教育不同的影响;以及人体“生理始基”的存在:即被称作与身心疾病有内在联系的某种生理特点[11]的影响等等因素,使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同,这充分说明了个体化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上要以“三通”(通心、通情、通理)、“三尊重”(尊重人的权利、尊严、生命)[13]为原则,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语言沟通。非语言技巧如面部表情、触摸安抚、嗓音语速、沉默倾听等,也能起到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的作用。

3.1.3开拓期正是患者积极主动、求知好问的阶段,所以正确“引导”,“教育”为本,帮助患者建立最佳健康行为是开拓期的核心。有资料显示:经过干预措施,实验组发病率明显病率明显<对照组(P<0.01),证实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能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有利健康[14]。这也充分说明了护士的角色不但是护理者,还承担了提供者、教育者、领导者、咨询者和代理人的角色,不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知识、掌握护理要点,而且提供饮食、康复、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并进行性格重塑教育,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的方式。

3.2出院后性格重塑健康指导大样本连续研究表明,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中,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多以“胸闷、胸痛、心悸、气急”等躯体症状就诊,而不是以心理障碍就诊的为79.1%[15],故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应对心理障碍者施行针对性的性格重塑健康指导。

3.2.1焦虑[16]在思想上制定适合患者自己需要的切实计划,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拒绝烟酒及一切兴奋药等。在行动上自觉焦虑烦燥时,掌握调节身体感受的方法:如呼吸放松、分散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采用个体化运用方式[17],另外诗琴书画亦有移情、放松之效。在治疗上运用中药如丹参、生脉、五味子等,配合食疗、气功、针灸安眠穴、推拿按摩、足浴,提供急救措施如指导适量服用镇静剂、心理咨询热线以及一些医疗服务场所。

3.2.2抑郁[18]在思想上建立良性健康心理,面对失败与挫折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在行动上将大事分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如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而不要一人默默承担;采取舒适的卧位,休息时排空一切杂念,两手自然散开,肌肉放松,气沉丹田;冬天可增加户外光照时间或选用明快的色彩装饰,以增强室内光亮度在治疗上适当服用抗抑郁药。

3.2.3匆忙症每日定时记录自己的匆忙事例,找出原因每周小结一次,并制订解决方法。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发生一次道歉一次,记录一次;放弃同时思考多个问题或完成几件事的习惯;为避免匆忙作出反应,可以让舌头在嘴里转30个圈后再发言,就冷静多了;每日抽出一定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项目来调节情志。

3.2.4好胜心强完成一件事后,学会有效总结,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计划,量力而行,并按轻重缓急有序完成;要有一颗平常心,学会放松自己,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宽容豁达,主动热情,对帮助自己的人真诚道谢,且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对所有人微笑;与人交谈发生争执时,如果是自己错,要主动认错,恳切坦率;常和儿童游戏,故意输给他,用以体会失败的滋味,增强抵制失落感的能力。

4小结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今天,对于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是一种警示。以往多从疾病护理、一般的心理护理出发,而通过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的大量资料、数据具体说明了心理因素的重大影响,也充分说明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策,懂得自我护理保健,才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品味高质量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1]杨菊贤.健康行为的建立[J].医学与哲学杂志,2001,22(3):37-39.

[2]RozanskiA,BlumenthalJA,KaplanJ.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plicationsfor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7.

[3]檀明山.青年必知心理咨询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64-166.

[4]杨菊贤.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心理的躯体表现.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1):53-57.

[5]RozanskiA,BlumenthalJA.Impactofpsychologicalfactorsonthepathogenesis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plicationsfortherapy[J].上海护理2003年02月第3卷第1期·35·Circulation,1999,99(16):2192.

[6]龚峻梅,曲宏达.抑郁症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2):115-117.

[7]GlassmanAH,ShapiroPA.Depressionandthecourseofcoronaryarterydisease[J].AmJPsychiatry,1998,155(1):4.

[8]杨菊贤.A型行为对冠心病高血压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杂志,2001,3(2):151-152.

[9]张泽萍.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6-307.

[10]王洪芳.冠心病A型性格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进展.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78-379.

[11]王益锵主编.护理社会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4-45.

[12]杨亚琴.心理疾病的测量与治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49.

[13]沙琼.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能力的若干思考.上海护理.2001,1(2):42-43.

[14]丁伟宇.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上海护理,2001,1(4):31-32.

[15]杨菊贤.黛安神对心血管疾病伴心理障碍的效用.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2):121.

[16][英]HelenKennerley著.施承孙,宫宇轩译.战胜焦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3.

[17]李玉峰.心血管病康复的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3):190-192.

[18]PaulGilbert著.宫宇轩,施承孙译.走出抑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