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中的信息批判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4

大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中的信息批判意识

李剑刘益虹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化自主学习已渐成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培养一种对信息的批判意识,主要是防范信息的碎片化、同质化和娱乐化对知识学习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自主学习;碎片化;同质化;娱乐化

InformationCriticalAwarenessofCollegeStudents'NetworkBasedAutonomousLearning

LiJianLiuYi-hong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collegestudents’self-regulatedlearningonlinehasbecomeatrend.Inthisprocess,itiscrucialforthemtodeveloptheawarenessofbeingcriticaltowardsanabundanceofinformation,especiallytopreventthenegativeeffectsonknowledgeacquiringofinformationfragmentation,homogenizationandentertainment.

【Keywords】Self-regulatedLearning;Fragmentation;Homogenization;Entertainment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184-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网络化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的广泛使用,大学阶段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技术最频繁的一个群体,利用网络资源来自主学习已蔚然成风。网络拥有海量的信息和快捷的服务系统,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对信息、资料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学习者如果不能有效地辨别择取,就容易湮没其中,不能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因此,在网络化自主学习中,大学生需要趋利避害,培养健全的信息处理能力,保持一种对网络信息反思性的批判意识。

“无论媒介信息来源有多么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持批评态度。[1]”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获取、评估和应用中,需要加以反思性批判的主要有三种倾向:信息的碎片化、同质化和娱乐化。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学习者难以将之整合为体系化的知识,且容易形成碎片化的思维习惯;所谓信息的同质化,是学习者在网络信息的获取中容易回避一些深层次的异质性内容,而选择与自身同质性的内容,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固化;因为信息的娱乐化,学习者容易满足于一种浮泛的快感状态,停留在表象化的思维和虚拟情境中,而不能沉潜下去,进行严谨的知识学习。以下对此分别论述。

1.碎片化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快捷的信息传播为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只要轻点鼠标,所需信息就会汹涌而来。但大学生在网上所接触到的多是信息,而不是知识,信息淹没了知识。他们如果缺乏一种选择性的批判意识,就容易沉溺于信息的汪洋,而丧失建构知识大厦的能力。

信息通常只是一些可以为编码转换为数据的事实,没有逻辑性,简化了推演过程,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信息往往只呈现表象,不会告知与它物的关联,也不会告知其背后的原理。因此信息彼此缺乏有机的联系,是碎片化的。碎片化信息易于学习,但常常会显著地降低认知上的成本。

知识通常由事实(观念)和联系两部分组成,事实是一个个的点,而联系是串联点的珠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通常的知识体系。“事实”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知识深度。知识是对信息有目的的归类和应用,是整体的、系统的、有逻辑结构的,是信息的结晶。要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关键在于人所具有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观念结构。

碎片化的信息不能自发建构起体系性的知识。当大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时,他所扩展的是单一零碎的“事实”,而没有随之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他的知识体系会变成一张浮点图:零散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体系,这是信息碎片化的必然结果。

网络世界的信息虽呈碎片化,但在刷屏过程中,信息更新快捷,瞬息万变,学习者的大脑被信息所带来的持续不断的新鲜感所刺激,始终处于获得新知识的幻觉之中,难以自醒。实际上,学习者所获取的信息碎片,因为缺乏与其他信息的有效联系,难以真正融进学习者既有的知识结构,只停留在记忆的表层,很容易遗忘。学习者当下自以为收获很多,但最终很可能一无所获。

大学生长期浸淫于信息的碎片,除了不能有效地拓展知识,还有形成碎片化思维的弊端。决定人们思维层次和习惯的是知识和观念结构,而不是众多的信息点。大学生如果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就会习惯于从一种孤立、个别的现象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而不能形成深刻、明晰的思维,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里,对稍微复杂的情况就无所适从。甚至,一个人一旦形成碎片化的思维,日常的语言表达都是碎片化的,很少会有一种雄辩的才能。

碎片化思维已经反应在很多大学生的学习中。如在理工科和社会科学领域,PPT式的论文使用非常普及。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证式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整体性;但PPT式的论文,虽然从构架上看上去很科学,分门别类,逐层细化,结构严密,但这往往只是一种虚假的整体性。因为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只有表面上的连缀铺展,而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也缺乏应有的论证。这种论文写起来很容易,也因此很流行。究其根由,是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碎片化了,缺乏一种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体系建构能力。退求其次,只好用这种虚假的整体性作表面上的应对。

碎片化的思维不仅不利于具体的知识学习,而且有损于价值观的确立。大学时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奠定着一生的基础。基本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一整套系统的的理解,它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更需要一以贯之的思考能力,以将世间万象纳入确定性的观念体系中。碎片化的知识和思维,无疑是不能承担起这种价值观建构之重任的。

与碎片化信息相对应的是碎片化阅读,即通常的电子阅读。今天很多大学生不再以纸质书籍的阅读为主,而是几乎全部集中于手机,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愿意在屏幕上快餐化地浏览,而不愿意逐字逐句地品味,篇幅稍长就浮光掠影,匆匆滑过。即便是知识性的内容,也会下意识地将之视为一种信息来处理。这种阅读方式无疑助长了对信息的碎片化接受。即使在电子时代,传统的书籍阅读仍不可缺位。学习者面对纸质书籍,在安静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深度体验,建构稳定的体系性知识,这是知识学习的应有之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无疑需要在知识和信息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如果接受的全是知识而缺乏信息,就会丧失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的直观感受,失去现实感;而如果一味沉湎于信息,人的头脑就容易沦为信息碎片的仓库,不利于知识的建构。这后一种趋势正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不能不引起警戒。

2.同质化

所谓网络信息的同质性,主要是指由于网络的海量信息,任何人在网络世界总能够随时获取与自己的层次、趣味与理解力相匹配的信息,从而在质上与自己同一化。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网络,因为网络迎合了人性的弱点,有一种即刻消费的特征。眼花缭乱的信息从屏幕上滑过,不诉诸于头脑和心灵,不需思考,浮光掠影,轻松愉悦。人的思维通常具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往往习惯于安逸轻松,不愿意接触超出自己理解力范围的内容,因为这意味着努力与艰辛。在浩瀚的网络中,每个不同的学习者都能便捷地获取与自己声气相应的信息,在这过程中,他的个体自我被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学习者与他所获取的信息之间就有很强的同质性。

这种同质性根源于网络所构建的虚拟化投射环境。大学生在严肃紧张的学习之余,微信、游戏、视频、最新动态……,时时刻刻地满足着不同个体的趣味和需求,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网络空间看似是客观信息的呈现,但实际上因人而异,大学生的个人好恶决定着他对相应信息的择取。他只想看到他想看的,而网络能轻易满足他的愿望,只展现他想看的。这样,在每一次的回应中,学习者既有的情感和认知就得到进一步强化。屏幕丧失了反映事实真相的能力,不再展现更广阔的世界图景,而是投其所好,成为一面反射个体欲望的镜子,成为一个商业化包装的世界表象。在这个反射环境中,现实成为个性化、主观化现实,外在世界逐渐与内在自我相吻合,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不断膨胀。这种自我的固化无疑是不利于学习的,学习者首先需要的就是克服我执,虚怀若谷。

网络信息的同质化还体现在它引导的更多是横向交流。大学生在网络上通过不同的社交软件频繁交流,主要是在同龄人之间展开。对于很多大学生,他们的视野仅限于朋友圈、共同爱好的音乐、影视和游戏等。他们相互交谈,相互游戏,相互竞争,长此以往,他们会举止相似,视野相当,思维相通。每个人,都能从对方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在这种横向交往中,不断强化的是同龄人意识,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助长了青春阶段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一个人真正的学习和成长,首要的是得益于垂直方向的模范作用,得益于长者的示范与教导,如教师、父母、族长。他们能以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智慧,通过言传身教,向年轻人传授很多异质性的经验和道理,年轻人能在这种汲取中真正地成长。

对于学习者,精神上令人愉悦的东西往往会有损于智力。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需面对超越自身兴趣和智力范围的有价值事物。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味的改善、道德的成熟,所有这些只有具有一定陌生度之后才可能实现。为了理解陌生的异质事物,学习者不得不放下个人姿态,拓展思维空间,智慧地予以吸收。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甘之如饴。

网络信息的同质化还体现在,信息虽然以缤纷多彩的外在形式呈现,但外在的繁复和内在的贫乏是一物之两面,它们都是缺乏语境或情境的,因而也是无根基的。在日常话语或纸质书籍中,人们接受和传递的每一条信息都有着特定的时空范畴,关联着完整的语境。语境是理解话语含义的关键,是人们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基础,脱离语境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但电子媒介瓦解了千年而下的信息语境,“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2]”无语境的信息支离破碎,肆意泛滥,甚至成为一种信息垃圾,导致信息超载。长期在网络上接受这种无根基、平面化的信息,会使人的心智浅薄,不能激发想象,不能酝酿情感,不能历练智慧。犹如一个人常年进食快餐,必然会导致身体的羸弱和单薄。

信息对学习者的同质化影响与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极大自由度有关。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材、课堂、教师与学习内容多是确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自由创造,但也相对保障了学习内容的集中与质量的可靠。因此,在网络化学习中,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学习者需要以更高的自觉性,克服自己心理和思维上的惰性,有意识地接受一些有难度的异质性内容,挑战一些未知领域。

3.娱乐化

网络信息的另一种特征就是娱乐化,它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消解作用。

网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习。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各种信息形态之间的壁垒,让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文本形态互相交融、同步合一,并借助于超文本的形式自由流动,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多媒体情境;同时,网络改变了受众在传统媒介中被迫接受的方式,人们可以利用快捷的信息检索功能,在丰富的信息中各取所需。这样,在网络学习中,这种自由活泼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

但声光电色的网络信息更适宜娱乐化的功能。网络偏重软信息的传播,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内容,强调故事情节的离奇紧张或轻松搞笑,消解一切严肃的内容,投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心理。可以说,泛娱乐化是网络信息的重要特征。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后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与娱乐的合流,媒体从过去那种单纯的信息传播开始转向娱乐效果的追求。媒体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information)与娱乐(entertainment)两个词的合成词“infotain-ment”来描述信息与娱乐合流的这一趋势。信息被包装为娱乐后,更加剧了信息简单化,使得信息越发远离理性,远离知识,远离智慧。

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年轻躁动的身心对娱乐化的需求更为旺盛。从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网络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他们常常沉湎于视频、游戏、聊天中,在消遣中满足着人际交往和寻求归属感的需求,缓解着精神的压力。

娱乐是一种表象化的生活方式,偏重于感官享受,往往与低俗甚至恶俗的趣味联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与审美趣味。大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这种轻盈飘忽的状态对学习无疑有着巨大的消解作用,它削弱了学习者的思维深度。一般而言,宁静以致远,学习需要在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中进行。身体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唯其如此,人的思维才能全神贯注,思致遥深,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建构。当大学生热衷于捕捉娱乐化信息时,感官会被一种肤泛的快感驱使,在得到飘飘然满足的同时,顾此失彼,其心智必然得不到深度开发,而是停留在表象思维中。表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层次,它以具体的现象为工具,只反映同类事物中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变得迟钝,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变弱,想象力也会变得贫乏。在表象思维中,学习者会放弃对意义的追问,无法进行严肃认真的学习。这种后果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2]。

娱乐化信息还会钝化大学生对现实的存在感。在网络空间里,受众经历更多的是“去现实化”。网络空间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但这种现实感并非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人们由内在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虚拟真实感。一般而言,在学习中,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直接的感受,这种来自无字之书的经验,即亲历性,具有情境性和现场感,往往是人的灵感和智慧的源泉,它具有一种对人自身及整个生活世界的巨大穿透力,使得一切外在现实成为自身生命活动的现实;再者,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多生发于现实世界,没有这种现实感,学习者就会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而娱乐化信息不可避免会走向庸俗化、琐屑化,而不会聚焦于深层次的、严肃的现实问题,不会承担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责任,因为它过于严肃,不符合大众口味。

娱乐化的生存无疑会遮蔽这种真切的现实感,大学生遭遇烦恼时,由于自制力的欠缺,往往会采取逃避对抗的态度,陷进个人狭小自足的娱乐迷宫。其中不需任何深度的人生体验,不需关注身外大千世界,不需关心真理和正义是什么。在对感官刺激的迷恋和宣泄中,知识学习的价值追求将被彻底埋葬。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从迷醉的娱乐空间中摆脱出来,去感受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培养一种自己做主、自我管理、自负其责的学习主体意识。

总之,网络空间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性远超任何一种传统媒介,由此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批判性的媒体读解能力的获得乃是个人与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的资源”[3]信息的爆炸性增长,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信息素养,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清醒地甄别信息,准确地评估信息,创造性地应用信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J·巴伦著:《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第170页.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页.

作者简介:李剑,男,1973年出生,安徽桐城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

本文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CG-D010)“高等工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探索与互动协作学习理念的研究”;湖南城市学院校级思政课题“网络化环境中大学生心智健康问题研究”;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之阶段性成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信息素养,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清醒地甄别信息,准确地评估信息,创造性地应用信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